【本報訊】含中草藥成份健康食品不斷湧現,一個民間團體抽查市面上三十種有關產品,發現全部都沒有列明副作用及服用禁忌,九成沒有列明服用份量,部份更聲稱可「消除百病」,這或涉違反食物標籤條例,消費者誤服會危害健康;有立法會議員批評當局《中醫藥條例》進度緩慢,難以監管有關產品。
「健康動力」最近抽查市面上三十種含中草藥成份的即食食品及飲料,包括涼茶、龜苓膏及小食等,發現近半有列明療效,其中「關德興古方藥製龜苓膏」更聲稱「消除百病」;雖然所有樣本均列成份,但只有三個列明各成份比率及服用份量,而全部樣本均無列明副作用及服用禁忌,而標明營養成份的則有十一個樣本。
發言人黃碧嬌說,不同成份比率的中藥會有不同療效,製造商應列明中藥成份份量及服用量,讓消費者參考。部份中藥更應有服用禁忌,如高血壓病人不宜進食人參等,但「熊津高麗人蔘飲品」卻無提醒高血壓患者避免飲用。咖啡因有利尿副作用,加速鈣質流失,但「氨基補特級氨基酸」雖已列明含咖啡因,卻無註明有關副作用。「煨薑粉」無列明出產商,涉違反食物標籤條例。
另一發言人溫官球批評,當局「後知後覺」,讓含中藥成份的產品如一般食品入口及出售,或會危害市民健康。
西田百貨食品部發言人許先生承認,因疏忽而讓沒列明生產商的「煨薑粉」寄賣,已要求寄賣商停止售賣。「熊津高麗人蔘飲品」代理振發貿易經理丁先生說,擔心當局監管過苛會加重經營成本,「菊花都有人話係中藥,唔通菊花茶都監管?」鴻福堂集團市場經理黃先生稱,歡迎規管,但條款勿過苛。
衞生署稱,《中醫藥條例》生效後,含中藥成份製品必須註冊為中藥,標明成份、用量、用法及用藥頻率等。製造商、進口商及批發商須領牌。由於部份附屬法例仍待立法會通過,故暫未實施。食環署發言人則稱,食物必須標籤名稱、生產商、成份,有效日期等。
立法會議員勞永樂承認,有關審議《中醫藥條例》附屬條例的立法過程冗長,且進度緩慢,政府現階段宜加強宣傳及教育市民如何選購健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