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拔常常忘記自己幾多歲。問他年齡,他要想五分鐘,才以不大肯定的語氣答:「二十七!」
他告訴記者,他有時會條件反射、衝口而出告訴別人自己只有十七歲。他每天生活接觸的都是十多歲的中學生,置身其中令他感覺年輕好多歲。
但一年之前,他並不知道這些與中學生接觸會成為他的資產,讓他開始一盤生意。
亞拔在演藝學院念戲劇。九六年,他開始在新城電台做DJ,主持以中學生為對象的節目,一做五年。過程中,經常要到學校做推廣,最高紀錄是兩個學年搞了二百五十個DJ講座及一百場學校表演。
他說:「我們搞學校表演當搞專業表演。有沒有發覺,在學校的表演都要拉幕?我問他們(學生),紅館陳慧琳搞演唱會怎會拉幕?轉換布景可以當作表演一部份。」
有一日,他突發奇想:自己與年輕人接觸的網絡和經驗是否可以轉化成個人事業資本?於是,他去年辭掉電台工作,與一位曾在加拿大教舞的朋友開了一家娛樂製作公司;公司專門為青年中心搞表演節目,以及教授DJ培訓、hiphop等另類興趣班。
他現時平均每日都要教三班興趣班,有時甚至教五班。如果青年中心搞節目,例如要做一台戲、要舞蹈表演,他會在興趣班糾集青少年做兼職客串。他覺得香港的年輕人實在需要多參加活動。
阿拔告訴記者:「在天水圍教一群中學生,我問他們上一次到油尖旺是甚麼時候,大部份都是大半年前;曾經有一個十四歲、住在屯門的中三學生告訴我,他只是到過油尖旺四次。香港這樣小,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有年輕人的世界是這樣的。」
另一個「紅色的故事」更叫亞拔驚心。他說,他經常會與青少年玩一個遊戲,自己先說「亞拔想起香蕉」,然後其他人一個一個接下去,例如「香蕉想起蘋果」、「蘋果想起紅色」,但有學生卻怎樣都接不到,一味只說:「我想不到。」
亞拔的總結是,香港太多青年人的世界太細,沒有夢。問青年人願望,最常見的答案是「讀得上書」。他覺得好難接受:「讀書不是願望,讀書是一個達成願望的中介,讀書的王者地位太恐怖。」
他的公司叫「私人頭」,意思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腦袋思考事物。他自己的夢是九月到城市大學念社工系,期望日後把「私人頭」這個名字在社工界發揚光大,成為一種特定培訓的專有名稱,每家社區中心都會培訓青年人有「私人頭」。
記者:李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