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定出成功的策略,有效發展金融基礎設施,我們必須洞悉市場未來的需求,提供適當設施,但又要避免過了頭,變成不切實際。香港最近決定推出歐元結算系統,就是這種策略的一個好例子。
最近我經常提到金融基礎設施這個課題,我覺得金融基礎設施對維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日益重要。本月初,我們在建設金融基礎設施方面再邁出重要的一步:香港決定發展歐元即時支付結算系統,並委任了渣打銀行為結算機構。
讓我再次扼要地介紹一下金管局發展香港金融基礎設施的整體策略。在今時今日的金融世界裏,大家都銳意推行開放政策,金融市場日益全球化,交易的時間與地域界限日漸消失。面對這個形勢,大家愈來愈關心的,應該是確保交易能迅速結算(即使未能達到即時結算),貨款與貨物(即金融產品)能迅速易手。套用市場術語,這即是說金融產品的交易要達到貨銀兩訖,外滙交易則達到同步交收。我說「應該」,是因為市場人士對結算風險的管理似乎追不上金融市場全球化的步伐,我希望大家在管理結算風險方面加倍努力。
為了維持金融穩定,政府積極發揮其促進市場發展的作用,政府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提供穩健的金融基礎設施,讓市場人士能夠即時進行及結算在零售或批發層面的各類金融交易,而不會受制於所涉及的地點、時區及貨幣。具體來說,就是先進的金融基礎設施可讓你在臨睡前或大清早從家裏經電腦發出指示,沽出美元國庫券,再將所得美元兌換為歐元,並存入銀行。你會知道有關的市價,交易會按這些市價進行,並即時結算,涉及的交易成本極之低廉,而且有關的交易是妥善完成的。
這當然是最理想的情況,但實際上,我們還要考慮提供金融基礎設施的成本效益,以及金融中介機構的利益。舉例來說,在香港提供巴西貨幣雷阿爾的即時支付結算服務並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因是不論在香港本土或香港時區內,根本就沒有多少宗金融交易涉及這種貨幣。適當的做法當然是透過流動性較高的巴西本土市場及當地的結算系統來進行,即使這相當於要向代理發出隔夜買賣指令,或要半夜起來處理有關交易。
這即是說,我們先要考慮一下實際情況,才能決定應否提供相應的金融基礎設施。就我所知,政府至少暫時沒有計劃興建一條6線隧道,直接聯繫南丫島與長洲,因為沒有駕駛者會使用的話,就沒有理由要興建公路。然而,事情往往不是這樣簡單,因此有時候我們會建議興建小徑或提供渡輪服務,結果可能是有關設施未能帶來任何顯著的人流或車流;但也可能是交通量大增,需要迅速將小徑發展為公路。因此我們必須因應不同的情況,採取切合實際的方案發展基礎配套,在金融基建方面也應如是。
任志剛 金融管理局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