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分析員價值源於誠信

英之見:分析員價值源於誠信

港股昨日午市大有起色,一個二三百點的反彈,實際上不算是甚麼,如果要博藍籌,應要對宏觀大市有信心才值得入市,只上望10900的話,便並非太吸引。惟有向衍生工具入手,放棄防守性,才算是有短線值博率。
筆者中長線仍是稍看淡,所以不會太着意再追藍籌,趁目前反彈浪減持,是較佳策略,不過似乎可等待多幾天才定去留,最恐慌的時刻已過。長線投資繼續是向中小型股入手,昨日介紹的中移動(941)只是短線對象而已。
周三晚看電視直播格老的聽證會,有議員提問關於分析員與投資銀行的利益衝突問題,格老的答案第一句是相當精警,就是分析員的報告的價值,完全是源自其誠信。
當投資者意識到分析員可能因利益衝突而欠客觀的時候,基本上問題已慢慢自動解決。當然分析員是沒有可能料事如神,百發百中,但若分析員經常性出錯喪失誠信的時候,就算千方百計想再誤導,也不易再有影響力。

投資成敗責任在己
現時美股牛市泡沫引起不少後遺症,自然是有人不服氣要向分析員問責,但研究報告質素完全是見仁見智,亦可以極之參差,成熟的投資者,還是要經過自己深思熟慮才出擊,更不應將責任推在研究報告之上。
格老提到另一點亦頗有趣,就是證券行所聘請的分析員,大部份都生性樂觀。筆者這類一時悲觀一時樂觀搖風擺柳的人,行內的確不多,更多的是高呼萬四、二萬的專家,投資者在參考分析員意見時,不妨先打個折扣,假設對方是傾向樂觀,這可能會有更佳的參考。
最近本港專欄中興起「財經演員」一詞,只是小事一宗,「分析員價值源於誠信」,投資者自有定論,毋須爭拗,筆者因技術所限經常犯錯,基本上可以理解,實際上金錢遊戲不外風險回報,只以成王敗寇角度批評並不合理,正確主旨應是挑選值博率高的機會去出擊。
電郵:[email protected]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