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雖高<br>投資新論:股票未必勝債券

風險雖高
投資新論:股票未必勝債券

投資者大都相信,長線投資股票所得的回報定必遠高於債券,事實上,歷史數據確似支持這個說法。不過,美國兩位金融專家最近發表研究報告質疑這種觀點,並認為投資者有此「誤解」,只因「錯誤解讀」歷史數據。他們更忠告美國人,不能再指望退休後靠投資股票來過活。

百多年來,長揸股票的回報率確實高過債券,兩者之間的回報差距稱為「風險溢價」,意謂投資者持有股票風險較高,故應有額外的回報。據美國一家研究公司統計,過去75年風險溢價平均為每年5%(即股票回報每年比債券高5%)。別看輕這區區之數,長年累月以複式計算,可不得了,舉個例說,以每年5%複式增長40年,累計增長就是本金的6倍。
不過,金融專家阿諾德(RobertArnott)和貝恩斯坦(PeterBernstein)最近發表研究報告指稱,上述的歷史數據只是假象(至少是人們錯誤解讀之)。如果他們說得沒錯,未來數十年美股的風險溢價就沒有5%,美國人再也不能靠投資股票來過舒適的退休生活。

股票回報分3部份
阿諾德和貝恩斯坦分析過去兩個世紀的數據,發現計入股息和撇除通脹影響後,股票的平均回報率為每年7%。表面看來,長線持有股票確似回報甚佳,不過,經過進一步分析後,這兩位專家發現這7%回報由3部份所組成,其中大部份來自股息(接近5個百分點),來自盈利增長的只佔1.4個百分點,餘下的大約0.6個百分點則來自PE(市盈率)的擴大。
當然,上述數字只是平均數,實際情況當有不同,例如早期的股票往往派息甚高而PE甚低,故此投資股票的回報主要得自股息;但在1982至1999年的大牛市,股息似有若無,而PE則狂升,在這一段時間買股票,回報主要來自PE的擴大。

派息愈高增長愈速
未來又會如何呢?阿諾德和貝恩斯坦認為,股票難再維持每年7%回報率,其中一個原因是5厘股息已成絕唱,現在S&P500指數的成份股,平均息率僅得1.5厘。
好友或許會說,派息早已不合時宜,現今的企業多會保留現金發展業務,或是透過回購公司股份支持股價,股東自然得益。對於這些反駁,阿諾德和貝恩斯坦的研究也提出了質疑。
他們的研究發現,在50年代末期,美國公司派息比率高逾50%(公司每賺100元即派息超過50元),其後的10年,企業平均每年的盈利增長為2至4%。在70年代中期,公司派息比率降至50%以下,其後幾年企業盈利竟出現負增長。到了1991年,派息比率大升至70%,為戰後以來最高水平,而其後的10年正是美國最長的繁榮期。這些數據反映出,企業管理層運用資金的能耐,可能不及公司的股東,倒不如多派股息,讓股東再作投資。至於回購股份,阿諾德認為得益最大的是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以回購支持股價,只有利於他們行使認股權。

報告中最令人意外的,是上市公司實質每股盈利增長平均每年只得1.4%,遠遠低於每年3%的平均經濟增長。貝恩斯坦認為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盈利增長最快的公司大都未有上市,公眾買不到它們的股票。
股票回報中餘下的1個成份PE,將來是否可以再度大漲,為股民帶來可觀的回報?貝恩斯坦認為可能性甚低,因為美股目前的PE已高達25至42倍(視乎你如何計算所謂一次過撇帳),難以再進,反而很有機會回落到較正常的歷史水平,即是14倍。

風險溢價終要回升
阿諾德和貝恩斯坦估計,未來好一段日子,投資股票的實質平均回報每年不會多過3.5%,與通脹掛鈎的美國國庫債券實質回報亦是3.5%,但前者風險高,後者則近乎全無風險。
阿諾德說,股票的風險溢價始終有日會回升,因為PE將會大跌,如果PE由現水平暴跌5成(假設每股盈利不變,即股價要跌5成),到時股息自然會回升到較高水平,令股民的投資有較高的回報。當然,在中間的過程中,持有股票會相當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