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 約瑟
在特首董建華確立的新一屆特區領導班子中,除了三司十一局問責官員成為政府新架構的管治核心外,還有自由黨、民建聯以及工聯會的頭目昂然進入行政會議,很多評論都認為是香港政黨政治發展的重大里程碑。以筆者看來,這其實反映出香港政治生態的另一次變型,是集團主義的抬頭。
集團可以理解為社會上一些在建制以外的利益團體或組織,而集團主義就是指一個政府的施政有機會被這些集團所影響。鄉議局在過往一直是香港集團主義的最具體例子,他們並不是建制內應有的產物,但卻在某程度上影響政策的制訂和執行。
隨着港英政府在八十及九十年代推行的代議政制、以至一九九一年出現的首次立法局地方直選,催生了不少大家現時熟識的論政團體以及衝着選舉而來的政治組織。這些結集了意識形態雖然相近但卻甚為薄弱、利益立場相同但仍不免有所衝突的人士而成的團體及組織,大多以政黨自居,寄望透過選舉進入建制,影響、甚至決定政府的施政。
可惜的是,在香港這個行政主導的特別行政區,中央政府有最終的話事權,即使行政長官亦要聽命於中央;再者,即使行政長官有空間做決定,但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又令人黯然神傷。我們能夠肯定的是,香港沒有一個政黨真的可以達致政黨的最終目標:執政。那麼,還談甚麼政黨政治?
因此,筆者相信集團主義是更能說明現時香港的政治實況。特首讓部份政黨及社團的領導進入行政會議,只希望日後立法會在蓋圖章時蓋得更快;期望立法會在審議政府提交的法案時,可時刻獲得一個絕大多數的共識;期望即使部份公私兩忙的議員未能及時趕回議事廳內投票時,政府亦能從容過關。
然而,這些人能進入行政會議,起碼還有機會做到影響政策的制訂和執行這個角色,而這亦是集團而非政黨所期望達至的政治目標。
香港的政黨,由出生那天開始就給人們一種畸胎感覺;直至今日,由政黨政治到集團主義;這個發展雖然在民主進程來說是一種退步、更可說是香港政制發展上的一幕悲劇,但從香港這個奉行中央行政主導,由共產黨為最終話事人的地方行政區來說,這絕對會成為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相信除了少數真正民主派人士,一班悲劇中的小丑,因為被摒諸門外而覺得略有所失,只能繼續在建制內外製造另一種聲音、擔當其反對派的角色之外,大多數集團的既得利益者都會歡迎這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