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較早時寄語香港人要逆境自強,主動道出自己二十多年前在工作上有過連續幾個月的低潮,令他大感沮喪。他希望以此引伸人生總會遇到不如意事,但記者的焦點則是何事挫折了孫局長。多番追問,他都不講內情。大家以為他不想提起傷心事,卻原來是避免得罪人。
官場耳語,孫局長的傷心事原來與一些壓力團體代表有關,有兩位現時貴為立法會議員。
事情發生在八十年代,當時孫明揚在運輸科工作。有次,為了巴士加價,他與幾位壓力團體代表見面。閉門會議,他努力解說不得不加價的理由,自以為講得頭頭是道,有充份理據和數據,幾位代表也頻頻點頭,一團和氣。正當孫明揚以為自己游說成功,沾沾自喜時,誰知踏出門口,代表們見到記者的鏡頭,立即換了一張臉,破口大罵。孫明揚當時見世面見得少,一時之間也不知發生甚麼事,但其後卻大感沮喪,向同僚訴苦:「以後怎麼辦事?」
孫明揚錯了,大家以後都是用這個模式辦事。他本人第一次接觸會嚇一跳,但現在經過若干年,他日日面對已經訓練成精。真相大白,甚至有人覺得反高潮,想不到孫明揚曾經為這些事受挫。當時年紀小!
今時今日大家已習慣這樣的事情。官員與議員與一眾政治人物,統統角色扮演。在議事廳內拍枱拍櫈罵得不亦樂乎,開完會後會攬頭攬頸風花雪月。究竟是議事論事的成熟表現,抑或純粹當做一場戲,各人可自行判斷。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