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倫敦與朋友晚飯小敍,光顧的餐廳叫TheEnglishGarden,Chelsea區橫街房舍,既無花園,亦沒有甚麼英國傳統標誌,不知為何改了個這樣的名字,但餐廳面積很小,兩個房間,頗有親近的私人聚會的味道。
光顧這家「英國花園」,是為了嘗新。倫敦一個可喜之處,就是有很多這樣的小館,水準可靠,有教養,收費不算太高昂,很能鼓勵人出外消費,省卻在家裏張羅的麻煩。有位專欄作家,謔稱名廚出版的烹飪書,是教人如何烹製大餐廳的名菜"inthediscomfortofyourownhome"。
香港人住宅廚房不大,而且一家之「煮」日常要上班,照說這類小館子該有吸引力。在大酒樓一家繼一家不停結業之際,小館子是否理應應運而生?
報載,「私房菜館」近年興起,不知是否正是這個現象。據我了解,這類「私房菜館」皆屬名貴中菜,招徠之處是主廚大有來頭,大概是富貴人家廚子飛入尋常門巷等等。細緻而不炫耀的西菜小館子,則仍未成風氣,仍值得探討。
但香港餐廳一個吃虧之處是餐酒價錢貴得不像樣,稍為過得去的法國餐酒也索價近千元,白酒更選擇不多,十分掃興。那天晚上在「英國花園」,看到酒牌上的價錢,那能忍得住不喝好酒?折合港幣約八百元,已有清冽芳香的97年PulignyMontrachet。回想我在立法會投票反對提高葡萄酒稅率,真是有理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