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一工兩僱」無助扭轉失業浪潮 - 盧峯

蘋論:「一工兩僱」無助扭轉失業浪潮 - 盧峯

應該看到,所謂「一工兩僱」或「工作分享」其實等同減薪。

「一工兩僱」或「工作分享」(worksharing)並不是甚麼新鮮的事物,歐洲不少國家的政府在面對失業率高踞不下時就曾引用過這樣的措施。所謂「一工兩僱」或「工作分享」的主要構思是希望透過縮短工時把原來由一個人做的工作改為由一個半或兩個人做,從而增加職位空缺,紓緩失業的情況。幾年前法國的社會黨政府推出每周工作三十五小時制,其實也是「一工兩僱」計劃的變種,目的同樣是想在既有職位中擠出一些額外職位來。

無助改善就業市場
現在,特區政府為了應付不斷上升的失業率,也在動這樣的主意,例如希望保安行業從兩更制轉為三更制,以增加保安職位的數目。我們並不懷疑政府官員及工會想方設法解決失業問題的誠意,但這類「一工兩僱」的措施只能從數字上增加職位,實際上對整體社會的生產力、經濟活動以至就業市場的狀況並沒有多少實質的影響,因此不管是政府或公眾都不要對有關措施寄以厚望。
應該看到,所謂「一工兩僱」或「工作分享」其實等同減薪,因為在工時減少下,企業或公司肯定會調低有關職位的薪水,例如三更制下的保安員薪酬肯定比兩更制下的保安員低。這樣下來,就業人數雖然可能有所上升,但被減薪的保安員極可能會縮減開支,而即使重新找到工作的保安員也由於薪水偏低而無力消費;結果這些新增的職位根本不能對整體經濟有實質刺激,更不能帶動創造其他新職位。像這樣成效有限的措施怎能寄予厚望呢?
更重要的是由於「工作分享」或「一工兩僱」等同削減保安員的薪酬,現職保安員為了維持收入不跌或減輕跌幅,他們勢將會爭取多兼一更或找尋其他兼職工作以作幫補;換言之,原來做一更十二小時的保安員可能會爭取做兩更,那即使改為三更制,實際增加的職位也只會是很有限的。

推行宜輔收入補貼
當然,「一工兩僱」或「工作分享」在某些情況下也是可以產生效果的,例如在推行時輔以某種形式的收入補貼(incomesubsidy)就是一個辦法。因為透過收入補貼,僱員被減去的收入便得到補償,他們的消費力便不會下跌,社會整體的消費力也能提高。可是這種做法不僅令政府有大量額外開支,並會對其他行業、職業不公平,特區政府相信不會願意採取這樣的措施;而在沒有輔助措施的情況下,「一工兩僱」是根本無法扭轉失業浪潮的。
(圖)政府希望把保安工作兩更改為三更,以增加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