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2388)招股進行得如火如荼,但部份小投資者仍十五十六,不知是否入票認購。有關中銀的分析,早在兩周前已跟大家略略探討,但由於現時中銀最大的隱憂仍是壞帳問題,所以令不少投資者仍然卻步。
從基本因素而言,中銀與市值、業務及規模近似的恒生(011)相比,中銀似乎稍遜,但並非中銀投資價值不高。相反,由於中銀的市值及其中資獨特背景,我們不妨從一個較「另類」的角度分析中銀。無可否認,有時候在本地市場投資股票,除了基本因素是否良好外,概念亦非常重要,現時中銀母公司中國銀行直接或間接持有中銀香港逾70%股權,按照過往中資股的特性,母公司會在適當時間注資產入子公司之內。當然,長遠而言,我們要留意母公司究竟會注入甚麼資產,但這個注資概念,相信會成為中銀日後一個有潛力的賣點。
此外,另一個刺激日後中銀股價表現的因素,相信就是中銀日後能否成為恒指成份股。業界普遍認為中銀成為恒指新貴的呼聲甚高,
第一,現時恒指成份股中,以地產及電訊類股份比重仍較高,銀行股比重略嫌稍低。由於中銀在港有龐大的客戶網及業務,若納入恒指中將會更能具代表性。其次,近年國內與本地經濟關係日益密切,因而不少中資背景企業也順理成章地納入恒指,而且當中有不少中資公司如中國移動(941)、中國聯通(762)及中國海洋石油(883)於短期內破格被納入恒指成份中。所以,以中銀的獨特背景及於業內的代表性,相信成為恒指成份股只是遲早的事。若以此作為中長線持有中銀的其中考慮因素,無疑加強了持有中銀的信心。
另外,中銀的出現,無疑令東亞(023)有不少沽售壓力,早前東亞換馬潮後,已有不少證券行發表「沽出」東亞報告,相信這個影響仍會持續一段時間。其實東亞本身並非太差,只不過是新上市的中銀與東亞業務直接相比下,東亞難免被比下去。東亞中國業務一直有增長,由2000年度佔4.3%增至去年的9.6%,但相對中銀,其優勢已不能凸顯出來。其次,若日後中銀成為恒指成份股,東亞很大程度上會被剔除,所以日後仍會面對一定壓力。因此,若投資者博銀行股反彈,東亞並不是最佳的選擇對象。至於有關認購中銀新股,我始終認為中銀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大家不妨小注跟隨。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