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更要民主

經濟不景更要民主

時事評論員 黃世澤

最近,以新加坡前國會議長陳樹群為首的六名人民行動黨議員,在免受黨鞭約策的條款下,與反對黨議員聯手,提出動議要求政府收回公共交通理事會批准巴士和地鐵加價的決定,還在國會中以香港地鐵將軍澳線的票價為例子,炮轟公共交通理事會的決定。整個辯論中,一共有十七位國會議員抨擊有關決定,政府部長們要與執政黨和反對黨議員聯盟掀起攻防戰。成為新加坡歷史上最激烈的國會辯論之一。
而政府內閣對這次執政黨資深議員與反對黨議員聯手找政府麻煩的動議態度亦相當積極,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指這次辯論健康而精釆。連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的署名陳勇的讀者來信,也指出人民不應對政府的決策逆來順受,也暗示香港公務員上街示威是沒有問題的。當董建華很羡慕新加坡以往那種沒有噪音的政治時,為何新加坡決定自找麻煩,容許執政黨議員公然挑戰政府,連最近上映,由政府資金開拍的《小孩不笨》也不留情批評新加坡政治?
首先,有噪音有時不是不好的,在經濟不景的時刻,應讓人民多點對社會事務發言,透過激烈的辯論以至政治爭論,尋出一個集思廣益的方法,解決當前的問題。在遇上難關時,真理愈辯愈明才是真的最重要。

港人欠缺歸屬感
另一方面,政府讓人民激烈地辯論社會事務時,人民感受到他們是社會的一分子,團結性才能建立起來。像這次世界盃中團結得令人害怕的南韓,除了泡菜有名,大學生和工人的汽油彈也很有名,南韓的防暴警察吃汽油彈是家常便飯,連總統金大中也是異見分子出身的。但由於國民在生活中習慣關注國事,才使南韓在金融風暴時,連金條也肯捐出來救國。
新加坡以往沒噪音政治的代價是新加坡人民對國家歸屬感不強,在新加坡正面臨經濟轉型的難關。知識經濟固然要人民創意,解放思想是必須。但如果不讓人民有更多的參與,國民團結性建立不來,新加坡這種島國便容易完蛋。由《小孩不笨》到這次大辯論都看到新加坡政府看到問題的嚴峻性,積極開放政治的用心和努力。
相反,現時董建華拒絕在香港實施全面民主,還要想盡辦法分化社會,消除社會上的異見聲音。在知識經濟下,因為香港人民思想受到禁錮,固然會成為輸家。而政府拒絕讓市民參與政治,最終使香港人決定放棄這城市,另覓新地。香港人心渙散,不是因為香港人聲音不夠一致,而是沒有異見聲音的社會,沒有歸屬感,空談團結也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