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如何看「鎖記者」

業界如何看「鎖記者」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蘇鑰機

今年四月底,警方在遮打花園進行清場行動,除了驅逐爭取居港權的示威人士外,還用手銬對付在現場採訪的兩名記者。此事廣受社會人士的關注,筆者受四個新聞專業團體的邀請加入其臨時工作小組,收集業界人士對此事的意見,並撰寫調查報告。本文是調查結果的撮要。
記者是否贊成警方設立「採訪區」?反對者佔百分五十六,贊成者近三成,沒有明顯看法者佔百分十六。大部份記者認為採訪區阻礙記者的採訪工作,因為採訪區離現場太遠、被限制了選取拍攝角度、被警員遮擋視線以及不能自行離開採訪區。他們認為,警方設立採訪區前應盡量和傳媒協商。
不過,記者亦認同在以下情況可接受採訪區,包括要保護政要和證物、在禁區、主要典禮、會場有限制、人身安全等。但記者明確表示,在示威集會和警方拘捕行動中,並不接受採訪區的安排。
百分九十五受訪新聞界認為在遮打花園事件中,警方不應用手銬對付記者,沒有意見者佔百分四,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認為應該這樣做。另外,大部份受訪者認同只有在記者明顯犯了法時,警方才應拘捕他及動用手銬,但新聞界不能接受「避免記者受到傷害」為藉口,或只是記者不肯進入指定採訪區,警方就出動手銬。

警方與傳媒溝通不足
至於在衝突事件中哪方應負責的問題,新聞界認為責任應在警方的回應者佔百分五十七,雙方都有責任者佔百分四十三,責任在記者的僅佔百分之一。其他調查結果也值得一提。新聞界認為傳媒管理層應給予記者工作指引,而警方管理層也應給予警員工作指引,用來處理遮打花園這類衝突事件。新聞科系學者的意見,基本上和編輯記者的相同。然而學者的反對意見比記者來得更強烈。
透過這次問卷調查的結果,得出下列幾點觀察。第一是記者對遮打花園事件的意見和要求其實相當溫和及合理。他們不是盲目反對警方設立採訪區,而是認為要看情況。
第二是新聞科系學者的意見,基本上和編輯記者的相同。可見無論站在理論立場還是實務角度,大家對上述問題都有共識。新聞自由、制衡監察、開放社會、市民知情權等理念,可說是屬於普世價值,大家應該珍惜和捍衞。
第三是看到一些令人憂慮的趨勢。調查結果顯示記者普遍認為警方的管制採訪措施影響了新聞自由;在學者的調查中同類觀感更加強烈。此事可能令警方的形象受損,這其實並非香港之福。
第四是此事揭示了警方與新聞界在某些方面的溝通不足。雙方應加強溝通,設立渠道和機制,並考慮各自訂定在類似事件的工作指引,以避免日後有不愉快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