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沿線各省市一窩蜂建設跨江大橋,數目由七年前的八座,增至前年三十一座,現時仍有逾三十座正興建或已納入規劃中,令長江主水道平均不到五十公里就有一座大橋,嚴重影響水運,耗資數十億元建設的中上游碼頭變得形同虛設;大興土木也令河床愈來愈淺,出現「地上河」隱患。
長江一直是中國陸路交通的一大障礙,一九五七年才有首座跨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至九五年,長江上的鐵路、公路和兩用橋合共也不過八座。
可是,沿江各省市近年為了加快本身的經濟發展,都希望消除陸上交通障礙,爭相建設跨江大橋。由四川宜賓至入海口約三千公里的長江幹流上,至前年已建成三十一座橋,另有十九座正在興建,十多座已納入規劃,平均約五十公里就有一座大橋。其中,重慶市的跨江大橋有二十三座,湖北省十八座,江蘇八座,是建橋密度最高的三個區段。
這些大橋的建設,雖然解決了長江南北兩岸的交通問題,卻將被稱為「黃金水道」的長江腰斬成數段,對水上航運設置了障礙,不但船隻撞橋墩的意外頻生,中上游耗巨資興建的港口,也喪失了對外國貨輪的吸引力。
當局近年投資數十億元人民幣在蕪湖、安慶、九江、黃石、武漢、重慶等港口,建成數十個五千噸級的外貿碼頭和貨櫃碼頭,但這些碼頭至今幾乎沒有外國貨輪進港停泊。主要原因是長江上的大橋太密,橋樑高度干擾了大噸位貨輪的航行。
長江上的橋墩過多過密,也對防洪造成障礙。專家曾測量過,洪水期間受橋墩影響,長江水位被提升三公分左右,波及範圍達三十至五十平方公里。此外,橋墩也加劇泥沙淤積,武漢長江大橋上方已形成約九萬平方米的沙灘,航道水深也變淺,現時的水深已不足三點二公尺。更甚者,重慶市巫山長江大橋在施工時,施工單位為圖省事,竟將數十萬立方米的泥土傾倒入長江。
武漢大學水利電力學院教授李義天警告,若不盡快糾正上述情況,泥沙不斷淤積,「五、六十年後,長江中下游完全有可能成為繼黃河之後的第二條地上河。」
本報記者/《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