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消費低迷 - 李怡

李怡專欄:消費低迷 - 李怡

美滙、美股的下跌,影響全球經濟復甦。但相比之下,亞洲地區受影響較少,唯一的例外恐怕是香港。今年以來,東亞地區的經濟已迅速復甦,惟獨香港的經濟持續惡化。昨天公布香港的失業率又告上升。上周公布的調查顯示,百分之四十受訪者對未來五年本港經濟前景感到悲觀,較三月份上升了四個百分點;百分之五十三的受訪者認為現時並非購買主要家庭用品的好時機;與一年前的財政收入比較,百分之五十四的受訪者表示變壞。消費者的信心指數和消費情緒指數,較首季分別下跌了四點五個百分點和三點二個百分點。
中大經濟系副教授關焯照表示,調查結果反映市民的消費意欲持續低迷,加上企業裁員不絕,相信市民未來幾個月仍會減少消費,這樣將直接打擊本港零售及消費市道,最終拖慢本港的經濟復甦。
上周三「論壇」版譯自《經濟學人》的述評,說亞洲經濟復甦,是由於各國對金融風暴的危機處理得尚好。其中尤以南韓以本土需求帶動復甦,最見成效。
過去,亞洲各國的經濟,過份依賴美國,因此只要美國一感冒,亞洲就染上肺炎。金融風暴之後,亞洲各國政府不約而同地倡議擴大內需。南韓今年的民間消費,就可能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八成,泰國一月份的購車量,比去年同期增百分之四十五。
去年以來,亞洲各國出口衰退,民間消費卻仍在成長。亞洲民眾消費的意願與能力,都在提升。東亞各國消費者的貸款比例,從一九九七年的百分之二十七,提高到去年的百分之三十七。一項對中國大陸的調查顯示,除了房貸之外,去年有百分之五十二的受訪者認為借錢消費是不智的行為,今年已降到只有百分之三十八的受訪者持這樣看法。泰國農民銀行發現,信用卡每個月的消費金額,已比去年成長了百分之二十五。
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是使經濟復甦的途徑。中國幾年前已看到擴大內需的必要。在擴大內需的刺激之下,預計今年南韓的國民生產總值,會增長百分之五點六,馬來西亞增長百分之四點二,新加坡增長百分之四,台灣增長百分之三。香港呢,樂觀估計也只是增長百分之一點八。
刺激內需,有許多方法,南韓是以擴大街頭小販的經營為主要手段。香港特區政府面對消費低迷,市民紛往內地消費,卻束手無策。排污費、強積金,加重營商者負擔。公務員減薪帶動所有資助機構減薪,進一步削弱本港的消費力。於是,在亞洲各國經濟一片復甦之中,香港惟有「斯人獨憔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