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全港銀行股看中銀抵唔抵

比較全港銀行股看中銀抵唔抵

每隔一段日子,總會出現一些全城矚目的新股,近年的經典例子,可說非北京控股和Tom.com莫屬。至於此刻最多人留意的新股,肯定是即將上市的中銀香港(控股),相信普羅散戶也會爭相「入飛」。不過,散戶入票前,是否應該先問:「中銀『抵買』嗎?」這需由基本分析開始,並與其他銀行股比較。

市場普遍認為,由於近期市況疲弱,因此中銀給予散戶一點點「甜頭」,可以最後定價的95折認購新股(只限白表),此舉無疑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輝立證券董事黃瑋傑認為:「中銀的定價亦較市場預期的7至11元為低,現調低至每股6.93至9.5元,PE(市盈率)因而降至12至16倍,若然最後定在13倍左右,相比滙豐及恒生約15、16倍PE而言,尚算吸引。」

資金回報未算高
除市盈率外,比較銀行股「平貴」,更着重股價相對帳面值(PricetoBook,P/B)。
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表示:「與同類型銀行相比,中銀的PE尚算合理,而P/B介乎1.35至1.85倍,與全港銀行的平均P/B1.3至1.4比較,亦算合理。」
然而,比較銀行股,不能單單以「低PE+低P/B=抵買」來衡量。「除着眼銀行的盈利能力外,投資者還需比較銀行的股東資金回報(ReturnOnEquity,ROE)。恒生及滙豐的ROE同是雙位數,但中銀則較弱,去年的ROE只得單位數字。」黃瑋傑說。
譚紹興亦指出:「定價平並不代表『抵買』,中銀的ROE為7.3%,相比東亞9%更低,因此不算抵買。以前專業的財經雜誌如《Economist》及《EuroMoney》,也利用PE及市值大小比較銀行股,但現在也開始轉用ROE。因為銀行市值大,但不一定賺錢,而ROE則反映銀行是否有效地運用股東投入的資本。」

未來發展惹憧憬
若要再深一層比較銀行股,黃瑋傑認為,這需同時看銀行的貸存比率和息差,因為銀行的邊際利潤很視乎本身的息差,息差愈高,邊際利潤愈高。另外,投資者還該分析銀行的壞帳水平,中銀的壞帳達雙位數字,比市場一般的4.5%為高。
黃瑋傑補充:「其他考慮因素還包括銀行的未來發展機會,這方面中銀相當突出,原因是該行與母公司密切關係,相信日後國內開放金融業,有助中銀發展。另一個利好因素是,以中銀的市值計算,將來大有機會成為恒指成份股,有利加快股價增長。」
綜合來說,在一眾銀行股中,中銀的定價尚算合理,「不貴不平」。但至於是否「抵買」,宜先明白現時中銀的運用股東資金效率較弱,以及壞帳比例較高,若然接受這些中銀的「弱點」,便可考慮入紙認購。
記者:袁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