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凸寫:<br>三年脫胎換骨 日產深慶得人

人物凸寫:
三年脫胎換骨 日產深慶得人

通用電氣行政總裁韋爾奇(JackWelch)一直是日本公司社長群致力攀模的殿堂級人物,但近期日本管理界出現了一位新星偶像──卡路斯.高薩(CarlosGhosn),一個在1999年登陸瀕臨破產邊緣的日產(Nissan)汽車,並一手改變日產汽車命運的外來者。

高薩在巴西出生,於黎巴嫩長大,卻肄業於法國。在1990年於米芝蘭(Michelin)工作時,他臨危受命,負責與美國廠房中勢力龐大及好戰的工會周旋,最終成功說服了大部份工會工人,及時把一場一觸即發的工潮消弭於無形。

由雷諾空降日產
在1999年,日產汽車財政出現危機,法國雷諾汽車(Renault)充當白武士,以70億美元代價購入日產44.4%的股權,並委任高薩重整日產的業務架構。高薩的表現並沒有令母公司失望,入主日產短短3年時間,他大刀闊斧地削減了29000名工人,把供應商的名單減少了60%,並推出了一系列的新車款。截至3月底的上半個財政年度,日產的除利息及稅項前邊際利潤(EBIT)高達9.3%,凌駕所有主要同業,《福布斯》雜誌剛發表全球500大企業排名,日產亦晉身第52位。
高薩的英雄故事仍有延續篇,情節的精采絕不遜色於第1章。可能的發展劇情是──48歲的高薩把生產汽車的技術帶回母公司,並在2005年兼任日產汽車社長及法國雷諾車廠行政總裁的高職。
過往,日產汽車被日本公眾視作問題企業的典範,能夠把此類企業重整並精簡架構,一直是日本國民的心聲。高薩初初接手日產時,不時在街上被人截停,並以誠懇的語調向他打氣:「請繼續努力,祝好運。」令他大為感動。現時既已取得一定成績,他亦無愧於外界形容他是「化腐朽為神奇」魔術師的稱譽。

全球銷量排第七
日產得以重生,主要是採取「人棄我取」策略,發掘其他車廠忽略了的市場空間。去年日產全球銷售總額高達500億美元,在全球車廠中排行第七,僅居於本田(Honda)之後。
當然,日產亦非事事順遂,譬如重新設計後再推出市場的車款Altima便接獲比預期為多的投訴,指有不少小毛病出現。儘管如此,日產頂級車款Infiniti在北美洲的5月銷售量仍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34%。縱使名牌效應仍較凌志、寶馬、平治等遜色,但日產高層相信,只要加強推廣,並改良設計,要改變局面並不困難。
日產在日本亦發展了一架具備收發電郵功能的小車March,並首度與雷諾共用車架和底盤,以節省發展成本。推出至今不足3個月,已接下了不少於55000張定單,令March在日本受歡迎小車榜中排行第三。
要把不同文化的車廠融合,絕非一件易事,高薩卻成功做到此點。除了雷諾、日產外,雷諾在1999年曾購入南韓三星汽車,而日產美國廠房亦擁有極具美式風味的獨特格調,但高薩集合各家之長,讓他們共同合作設計了此款March小車。日籍首席設計師堀浩二試過新產品後亦讚歎此款小車外形靈巧、駕駛順暢。

雷諾當日充當白武士的投資決定已屆收成期。日產現時的市值已倍於雷諾,由於雷諾持有44.4%日產股權,日產亦擁有15%的雷諾股權,要非當日購入日產,雷諾在投資者的心目中可能已一文不值。事實上,雷諾曾向日產灌輸好的習俗、人才和管理,今日得回生產之工程和優質管理等技術,互相取長補短,令當日的收購產生最大的同化作用,互有得益。
日產估計今年在歐洲的銷量可保持平穩,在美日市場則可分別取得6.2%及6%的增長。高薩心中的如意算盤是──在2004年前可增加28款新型號,令銷售增長40%,同時可削減15%成本,把稅前邊際利潤維持在8%左右。
由於業務急速膨脹,日產日本廠房的生產設備使用率亦由2年前的51%提升至現時的75%。為了配合業務發展,除了積極在全球各地增建廠房外,亦打算增聘逾千名工程師設計新車款。高薩奢言:「事實上,日產已重新建立科技和品牌,絕非紙上談兵。」語調雖帶高傲,但以他今天的成就,卻也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