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力量網絡 楊耀武
在政府落實了新管治架構及人選後,新力量網絡展望未來,估量香港的政治發展方向。方向有三點。
一.新政府會加強、加快中央集權及推動新政策。特區政府集權已是近年的既定政策,新政府為要在「新官到任期」塑造「大有為」的形象,已公布重整房屋決策架構、研究兩鐵合併、制訂人口政策、倡議排污交易、委託研究青少年培育及就業計劃等。雖然有些是將早前的決定安排在此刻公布,但也有新政策和建議。
基於政治領導及公關的需要,新局長自然會配合特首,在未來提出更多新政策及加強推行力度。因此在特首明年一月提出新施政報告前,將還有不少新猷。若以既有政策代表「穩定」,則未來的香港政策環境會變得很「不穩定」。這是政府改組後的正常現象,但香港人近年對「不穩定」有特別詮釋,感受自然不同。
二.新政府會增加公關宣傳,以塑造及爭取民意。為順利推動新政策、彌補非民選的政治合法性缺陷,新局長在沒有「公務員需政治中立」的顧慮後,必會加強公關職能。林瑞麟說問責班子應有「政治、政策、公關、新聞共冶一爐」的想法,就表達了這個意思。現時不少新局長對處理傳媒及經營輿論已是駕輕就熟,加上編配了更多專任新聞秘書及助理人員,政府很快便可主導政策議題及輿論。同時,由於特首近年對政治公關大加注意,官員如梁錦松「軟銷」形象又大受歡迎,或讓人有所改觀(如葉劉淑儀),故媒體和輿論將成為政府爭奪的重要橋頭堡,儘管香港現存的另類聲音已是微弱不堪。
三.公眾難以預估政策發展,將與政府更疏離。長期以來,香港人都有政治冷感及無奈感。在未來數月,市民對新政府的人事、處事文化可能有些新鮮感。然而各項新政策不斷出籠,市民又忙於在經濟不景下為自身打算,將難以理解或置喙各項新政策。若香港政制高度民主化,市民能挑選特首及局長,或許彼此不會那麼疏離。可惜現時並非如此,弱勢的政黨和立法會又未能成為市民參與政策制訂的橋樑。再加上新政府的組成有政治偏向性,不少市民難以從中獲得參與感及滿足感。
中央政策組能否像特首承諾及期望般,做好社會調研和更好地掌握民情,以彌補這個鴻溝?恐怕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新政府是否可以做好公關,讓市民更能接受新政策?制度性缺陷帶出的問題,並非以公關手段便能糾正。
近日在私人場合中,有法律界領袖及新行政會議成員談及對香港未來的期望。兩人都認為香港人應該更多參與本地政治發展,但彼此間卻又極之疏離。有別的是,法律界領袖希望香港人敢於說出心底所想、所願,形成一種改變社會政策的氣氛。而行政會議成員要求的,則是香港人應該更多站出來支持政府政策。無論如何,在政治制度未有根本性變化前,公眾和政府疏離是自然的,希望政府認真對待。否則未來數年香港可能出現的不是「議而不決」,而是「不議而決」。這可能出現更大的政治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