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產品可分為兩類,一種屬於買賣產品(TradingProducts),另一種屬於非買賣產品(Non-TradingProducts)。
買賣產品,如股票、認股證、期貨、基金等物品,投資這類物品,主要收益是來自一買一賣之間的差價。因為是靠買賣,所以物品的流動性,便是最受投資者所關注的。
另一種屬非買賣的物品,投資方式可能是購入然後持有,直至到期時才有回報,例如定期存款,一般人都不會提早贖回定期,而是直至到期日之時,才本利一次過收回。又或者是購入一些短期債券,希望收取一個穩定收益,而不是靠買賣債券來賺取差價。
在香港,有很多債券是上市的,但成交並不十分活躍,因為當債券發行之後,很多投資者是持有到尾,希望收取穩定的收益。雖然債券成交不活躍,但仍不損害債券在港上市的興趣,因為債券本身是偏向於非買賣的物品。
當然債券上市的另外一個目的是提供流動性,但這只是一個逃生門(ExitOption),如果投資者突然有資金需求,可以沽售債券套現,毋須持有債券到期。投資者把債券買賣,是基於資金的需求,而不是為買賣債券而賺取差價。當然如果有機會一買一賣債券而賺取差價,是一個獎賞(Bonus),但並不是投資債券的主要意圖。而ELN、ELI這些包含定息投資成份的東西,究竟屬於買賣產品,還是非買賣產品呢?明天再續。
麥萃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