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隨筆:大船淺水易擱淺

投資隨筆:大船淺水易擱淺

對沖基金業界對於對冲基金之風險,有一個頗為貼切的比喻──基金的大小猶如「大船」和「小船」,要航行暢順,必須切合客觀環境。大船若在大海航行,自然有足夠伸展的空間,若於水塘游弋,便很容易擱淺;小船在大海航行,若遇上大風浪,容易覆沒,若在小海或水塘行駛,則既安全又更揮灑自如。比喻中所指的大海、小海或水塘,其實意指市場之深度與闊度。

須切合客觀環境
眾所周知,對沖基金搵錢之竅門乃善用市場效率不足之處,再配合槓桿的放大原理。若找得的低效率空隙沒有太大成交,則市場之深度與闊度不足,並不易造到對沖效果,勉強為之,風險實在不小。若透過「度身訂做票據」解決這問題,猶如在水塘內挖泥及進行擴闊工程,只能讓「大船」一時適身,絕非長久之策。規模較小的對沖基金,集中尋找在「水塘」獲利的機會,更容易獲得成功美果。不過,隨着業績理想,小基金會吸引更多投資者,則小船便會變成「大船」,水塘便再不適合了。基金若不轉移到大海航行,遲早會有擱淺之風險,若依舊在水塘航行,則回報率又會因深闊度不足而無法維持。
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