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瘋狂併購敗局之源

平心而論:瘋狂併購敗局之源

前星期,電訊盈科(008)宣布把旗下擁有的流動電話股權悉數售予澳洲的合作夥伴澳洲電訊Telstra,自此電盈便脫離無線通訊行列,加上年來不斷把那些在科網狂潮時收購的科網業務或賣掉或關閉,至此電盈又重回香港電訊的老本行,即是那些「古老」固網業務。現在才知道,這些被當年新經濟寵兒嘲笑的業務才是電盈賴以維生的基石,但經一番大兜轉後,股價大蒸發,股民也就落得欲哭無淚。
電盈的遭遇正正反映了這個牛市瘋狂的一面,自90年代後期起,全球一體化(globalization)的口號被吹得震天價響,企業界開始意識到全球一體化的結果是面臨來自全球競爭。在此形勢下,有些專家以為愈大愈有勝算,於是大即是美(Bigisbeautiful)便開始成為大多數企業追求的目標,此風始於美國,很快便像傳染病一樣傳播全世界。能夠迅速壯大的最佳途徑是收購合併,但收購合併是需要大量金錢和股票,這兩樣東西只有在牛市才能取之不盡,所以歷史上大規模的併購潮一定發生在牛市裏。也可以說,牛市造就併購潮,後者又反過來把牛市激盪至瘋狂,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與大牛市關係密切
其實,在本世紀內,美國出現了5次瘋狂併購潮,都是與大牛市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第一次發生在20世紀初,當時稱企業強盜(robberbaron)的富豪各自成立規模龐大的公司,在成立不久的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大量發行股票把當時的中小型家族企業買下來,成立巨無霸公司。第二次發生在1920年代的股票狂潮,那時已興起專業管理層(不是家族成員),他們利用專業財技,發行和互換股票,聯結成大公司。代表者像今天的通用電氣和杜邦化工。

第三次狂潮發生在1960年代初期,被稱為GoGo年代,那時流行收購合併的理由是分散風險,結果是一個大企業同時收購很多完全不同類型的企業,組成綜合企業(conglomerate),希望不同企業因應不同經濟周期而能互補風險。代表者是ITT,它旗下曾擁有三百多個不同企業,可以想像到管理一定混亂非常,效率全無,而整個企業也被拖累至虧損纍纍。此情此景帶來了美國第四次收購合併潮的誘因,這次發生在1980年代初期,一班聰明的收購者覷準了那些綜合企業股價低殘,但旗下資產價值遠超股價,於是便把綜合企業收購下來,然後拆骨出售,他們都發了大財。那時大企業股價因有機會收購而大升,直接造成了80年代牛市。第五次便是剛發生的合併潮。

百年經驗值得借鑑
每次合併潮發生,那些管理層和投資銀行都不約而同用同一個理由替自己行動辯護,這個理由便是善用資源(人力財力)、增加效率和增強競爭力,但百多年來證明事實往往與願望相反。據統計,單在2000年,全球牽涉在收購合併的金錢達3.4萬億美元,過去百年經驗顯示,大概有三分二的合併公司之表現都遜於沒有合併之時,所以當牛市完結後,那些用天文數字收購回來的企業開始問題叢生。隨着時日推移,有些會倒閉,有些會重新把企業分拆還原,把高價買來的企業又賤價賣出去。一場收購合併鬧劇告終,受害者只是企業員工和萬千股民而已。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