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數年財經資訊發展日益蓬勃,五花八門之投資工具,參與投資者與日俱增。從市場學的角度看,財經資訊及投資訓練已成為一個有潛質及有發展空間的市場。不同的傳播媒體亦覷準這個機會,致力擴充金融財經資訊方面的內容。電台及電視台不斷開設多元化的財經節目,報章雜誌亦拓展投資版的篇幅,很自然地市場上便會出現一批在傳媒曝光率較高之業內人士。
然而,近來坊間上出現了一個新名詞──「財經演員」,聽起來頗有低貶之意。創出此名詞的人似乎覺得,傳媒製造了一批知名度高的財星是不健康的現象。最近在某周刊見到一篇投資評論的文章,作者借用了「財經演員」一詞,直接針對全部之財經專家及分析員,措詞方面實在有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之嫌,令人難以接受。
其實投資分析是沒有絕對的,就算是股神也有犯錯的一刻,最重要是其背後有沒有充足的理據及合理的邏輯思考。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讀者們也會有自己的主觀判斷及選擇,他們懂得揀選符合自己心水的專家,就算你如何褒獎自己貶低別人也沒有用處,人身攻擊及惡意中傷徒招反感。
筆者覺得,在分析市況方面大家有不同的論點,純粹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善意的辯論反而會令大家得益,學懂欣賞別人的長處才是正確之道。最重要是在爭辯時不可含有針對性及人身攻擊,亂扣帽子只會令自己貽笑大方。
近年知名的股評家湧現,是商業社會必然的現象,名牌效應在市場主導的商業社會中根本很普遍,有基本的「市場學」知識或有讀過工商管理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個顯淺道理。普羅投資者就等於是不同的顧客,有些需要穩健長線投資的專家、有些需要短炒投機的專家、有些需要炒期指的專家,甚至有些需要能給予心理輔導的專家,各取所需。能在市場上維持一定知名度及曝光率的股評專家,本身必定有過人之處,而小投資者亦會揀選自己認為是合適之專家,一切就由市場去決定吧!
沈振盈 訊滙證券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