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1月重開,不經不覺,首批發行的股證將於本月尾陸續到期。我們留意到最近不少「末日輪」價格出現一天20%至30%的大幅波動,投資「末日輪」亦逐漸成為城中熱門話題之一。
由於這些「末日輪」的特性及處理方法,與一般認股證有所不同,投資者在選擇時應多加留意。
「末日輪」泛指一些非常接近到期日的認股證。時間因素可謂投資者的大敵,他們須與時間競賽,用敏捷的手法去捕捉市場波動的機會。這類投資的風險極高,賭博成份甚重,可視為以小博大、刀仔鋸大樹的極端策略,因此筆者建議必須經驗豐富的投資者才可參與。
「末日輪」的風險雖高,但投資者如對正股在較短期走勢心中有數,大可透過買賣這類股證來增加投資回報。筆者嘗試按「末日輪」在平價、價內和價外等3種不同狀況進行剖析。
這類「末日輪」的特點是價格普遍極低,可能只有數仙,同時已沒有太大的行使機會。因此,我們預計價格轉變的百分比可能很高,但實際價格轉變則有限。
購買這類股證猶如以小注本錢買一個希望。不過,投資者須留意三大要訣:
(一)量力而為,別因價格低廉而投入過量資金,繼而承受太大風險;
(二)盡可能避開一些行使價過分偏離正股股價及年期極短的股證;
(三)在購買前需有心理準備,可能會損失所有付出的投資金額。當然,準確地掌握正股短線走勢,及決斷地嚴守止蝕亦很重要。
很多投資者普遍對時間值的流逝速度較為陌生。一般來說,「在價」認股證(Atthemoneywarrants)約2/3的時間值將會在其最後1/3的壽命中流逝,換言之,一份6個月的股證,其時間值消耗主要在最後2個月內出現。然而,「在價」或稍為價內/價外的股證對正股價格轉變的敏感度最高,價格波動往往較大,特別是當股證隨正股急升,而由價外轉為價內的時侯。因此,倘若這類「在價」認股證的溢價不高,投資者自問亦能承受較大風險,大可以用作短炒買賣。
這類股證的價格緊貼正股走勢,溢價大多接近或等於零。在某程度上,它們的表現與股票期貨十分相似,我們甚至可從正股的變化預計持有這類股證的回報。例如當新地(016)突然上升$3,投資者可以預計一份10換1的極為價內末日輪,應有$0.3的升幅,這也是以小控大的槓桿投資實例。
當然,凡事皆有例外。倘若這些極為價內的末日輪,由於供求失衡而導致溢價高企,股證價格可能未能緊貼正股走勢,甚至與正股走勢背道而馳。以2001年為例,由於市場久未推出新股證,令部份極為價內末日輪的溢價大幅上漲,投資者對此點應特別留意。
愈接近到期日,末日輪價格波動的機會便愈大。倘若持有人不希望承擔太高風險,應盡早在市場沽售,或轉為買入一些較長期的股證。
下表詳列所有將會在7、8月份到期的認股證,總數分別為22種(其中16種為認購證)和82種(其中60種為認購證)。到期的股證以滙控(005)及中國移動(941)最多,各佔16份。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