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逆境求存:向南極探險家取經 - 盧峯

蘋論--逆境求存:向南極探險家取經 - 盧峯

更重要的是,他在整個過程中透過身先士卒、透過同甘共苦贏得隊員的忠誠及信任。

對於大部份香港人來說,SirErnestShackleton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可是這位二十世紀初的南極探險家不單是探險家中的傳奇人物,在商業管理特別是領袖培訓方面同樣赫赫有名。有不少領袖培訓課程更索性以他的名字作招徠。
更有趣的是,Shackleton的成就並不在於他成功橫越南極;相反,他之所以著名是因為他的探險任務失敗了,而且失敗的很慘,剛開始不久探險船就陷入冰雪中動彈不得。可是任務失敗為甚麼反而讓人佩服、讓人學習呢?那是因為Shackleton不僅沒有因為任務失敗而失了鬥志、失了方寸;不僅沒有因為天氣環境惡劣、求救無門而亂了陣腳,反而能鼓勵、維持所有船員的士氣,讓他們能在幾乎絕望的環境下,繼續互相扶持、分工合作,最終讓所有人能全身而退,安全脫險。像這種雖敗不亂、臨危仍能指揮若定及喚起士氣的能耐,不正是領袖最需要的特質嗎?

維持紀律和士氣
事實上,Shackleton及他的二十多名探險隊隊員的處境的確是九死一生的。他們的船在進入南極圈範圍不久後就被浮冰所阻;進退不得,其後探險船更由於浮冰移動而損毀沉沒,他們被迫在南極荒原中度過了接近兩年,只能靠薄薄的帳篷棲身;據船員說,最冷的時候,他們可以聽到水壺的水結冰的聲音。在這種無處安睡、食物隨時不繼、跟外界完全隔絕的惡劣環境下,很多其他探險隊都會潰不成軍,甚至自相殘殺;但Shackleton卻能始終維持船員的紀律及士氣,最終一起脫險。那他憑甚麼做到這一點呢?
有兩位資深新聞工作者包括《華爾街日報》的StephanieCapparell去年出版了一本名為"Shackleton'sWay"的小書,詳細分析了Shackleton能成功克服危機的過人之處,例如他在作艱難的決定前都能徵詢不同隊員的意見,並在作決定後盡快知會所有船員,讓船員對未來的困難有更多時間作思想及心理準備,在真正遇到逆境時便更能沉着應付。

港人可獲得啟發
此外,Shackleton又能妥善處理心懷疑慮、不滿的隊員,他的方法不是指摘他們搞分化、搞破壞,而是花上更多時間跟他們溝通相處,甚至跟他們睡在同一帳篷,這一方面可減少他們造成壞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他們感到仍是團隊的一員,並沒有被遺棄。這樣的方法不是很高明嗎?
更重要的是,他在整個過程中透過身先士卒、透過同甘共苦贏得隊員的忠誠及信任。只有這樣,他才能感召隊員隨他走過冰冷的南極荒原,隨他坐小艇冒着巨浪到八百英里外的捕鯨站求救。
香港很多企業、公司、個人以至政府都面臨前所未有的逆境、前所未有的難關,企業的負責人、政府的負責人都需要凝聚力量克服危機,"Shackleton'sWay"這本小書及SirErnestShackleton的事迹相信可以提供不少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