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鋼鍇
候任教統局局長李國章就母語教學發表意見,認為不應規限英文中學的數目,只要證明學生有能力以英語學習,學校便有權以英語授課。香港教育沒有一貫政策,人去政息,這是教育政策搖擺不定的原因。自一九九三年起,七年而署長五易;一九九七回歸後,五年內統領教育的就有四人:黎青萍、羅范椒芬、張建宗、李國章。這現象是非常不健康的。
母語教學不受家長歡迎是由於推行策略失當,亦由於社會人士對母語教學的誤解,以為非黑即白,有母語便沒有英語。大學以英語為主,國際城市英語地位重要,家長對英語教學的追求是必然的。現在是亡羊補牢的時刻,收拾殘局是當務之急,決不能讓現在混沌的局面繼續混沌下去。
當前局面,初中班級授課語言涇渭分明,高中則百花齊放,不限制教學語言。絕大部份中學的高中已回復英語授課,初中和高中的語文銜接其實存在一定困難,但投家長所好,有些學校明知力有未逮仍勉力為之。
李國章認為只要達到水準,現有的中中可轉英中,這彈性的處理表面看來公平,但仍受囿於中、英文中學的舊思維。多一些英文中學,解決不了現時的矛盾。
香港津貼中學議會成功訪問一百八十多位津中校長,約七成半以上贊成取消英中限制,由學校自行決定教學語言,證明現在的限制不受歡迎。回顧當年,界定英文中學的標準是十分粗疏的,申請英中的三大條件:
(一)過去三年,學校中一生平均有不少於百分之八十五適合以英文學習;
(二)校長證明教師有能力以英文授課;
(三)學校須提供足夠校本支援,如銜接課程。
今日很多英中根本未達基本要求,上課時中、英語言夾雜,教署又無法監管,徒有英文中學之名,其實掛羊頭,賣狗肉。
借箸代籌,取消中英文學校的界定,由學校自行以學生水準,以教育良心決定教學語言。政府近年鼓吹校本精神,何不讓學校因應自己特殊情況,自行決定教學語言,這應是收拾母語教學殘局的最佳辦法,也是唯一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