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數字不救人 - 麥飛

救數字不救人 - 麥飛

失業都可以「輸入」嗎?簡單來說,就是停止「輸入」沒有就業能力的移民。西方有不少政客,都喜歡將移民和失業拉上關係,因為將失業歸咎於「外敵」,玩法簡單,不用在經濟措施上頭痛,只要關上入境大閘便可,是極簡單的加減數學,而且可以為自己快速地撈到支持和選票。

香港每天「輸入」150個單程證移民,一年「輸入」54,750人,這些移民多是婦孺及低技術勞工,在香港沒有就業保證。不要小覷這五萬多人,相對於香港失業人數253,000人(6月份政府統計數字),影響可以很大。這每年五萬多人當中,如果有五分一人是失業勞動人口,便可令香港失業率升0.3個百分點。但是,如果這個五萬多人當中,有一半是有即時就業機會的「專才」,假設失業人數不變,失業率便由現在的7.4%降至7.2%,非常神奇。
「輸入專才」用意在搶走現有的飯碗嗎?這個論調明顯未經查證。從入境處統計數字,「輸入專才」這個無上限計劃,去年下半年只輸入了二百多人!即使實施兩年的「優秀人才計劃」,同樣是無上限,兩年內也不過輸入了六百多人!比起單程證的以萬人計,小巫見大巫。政府將單程證一半名額改為輸入專才,用意似乎是變相減少「輸入失業」,不是輸入專才。
麥飛這個粗陋分析,不是想為政府辯護,而是說明政府或部長們的狡猾,為求短期內見成效,棄用經濟辦法,改用數學方法減低失業率,是救數字不救人。因為用了這方法,即使失業率下降,不等如現在失業的人會有工做。最喜歡玩這種數字遊戲的人,不是「隨口噏」評論指的「資本家」(這種分析早跟了毛澤東入棺材),而是大企業的「金牌打工仔」──行政總裁,他們多看短期效益,趕快向老闆邀功,繼而「搵夠走人」。部長制不單從商界吸納「人才」,還引入了「短視」。《數學救失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