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可供本地散戶選擇的衍生工具,離不開窩輪、期權及期貨,但今年市場出現明顯變化,新的衍生產品相繼登場,例如早前推出的盈息認股證和股票掛鈎投資(ELI),以及剛上市的「鎖定回報認購證」。這款「新品種」窩輪,會預先鎖定每季回報,特別適合看好某正股未來兩季走勢的投資者。
雖然「窩輪」(Warrant)一般被歸類為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產品,但事實上每隻窩輪的回報和風險並不相同,投資者宜按個人的承受風險能力而選擇。若然投資者不大喜歡投機味重的輪,並長遠而言,對個別正股抱樂觀態度,那不妨考慮「鎖定回報認購證」。
本地首批掛牌的鎖定回報認購證(以下簡稱為「鎖定證」)由比聯發行,相關的正股包括滙豐、長實及中移動等。鎖定證的年期長達18個月,而回報將以鎖定每季「正回報利潤」的平均值計算。
事實上,每份鎖定證由6份不同年期的歐式期權所組成;換言之,當投資者購買一份鎖定證時,便等同將資金分散在6個不同的股市周期。因此,鎖定證與傳統認購證的分別在於,在市場波動期間,透過這種以時間分散投資的方法,股證價格不會出現愈接近到期日,愈跟隨市況大起大落的情況。
比聯執行董事顏國棟表示:「這種認購證適合對正股長線看好的投資者,幫他們在首數個季度鎖定回報。即使後期股價回落,但由於已鎖定回報,故投資者的心情便能平穩一點,從而做到進可攻,退可守。」
「雖然鎖定回報認購證的定價,相比同年期的認購證為低,但若要賺錢則更考眼光。在任何投資時間,投資者必須估計未來兩季的股價走勢。」他續說。
若與同年期的傳統認購證比較,大致上可分為3種情況:(一)若然正股價在未來2至3季有相當上升幅度,鎖定證的回報將較傳統認購證為高;(二)如果股價長期反覆向上推進,鎖定證的回報仍會理想,但回報將不及傳統認購證;(三)若股價長期停滯但在後期大升,鎖定證的回報則會落後於傳統認購證。(詳見表)
由此可見,鎖定證的最終回報,取決於正股價在往後18個月內的走勢,以及投資者的買賣時機。顏國棟還提醒投資者:「除要留心正股的變動外,隨時間過去,鎖定證對正股價的敏感度將愈來愈低,若然股證在首兩個季度仍未能鎖定回報,便不宜長揸下去。」
他補充:「如同所有認股證,若然在每個季度的結算日,股價都低於行使價,投資者將損失全部資金。」
以往,不少新推出的衍生產品未能被市場廣泛接受,其一原因是有關產品的交易資訊不足。
針對這個問題,比聯每天也會把鎖定回報認購證的定價資料,例如引伸波幅和認購證估值表,以及風險特性包括溢價、有效槓桿比率及對沖值等,列於公司網站內(
記者:袁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