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三十五元的可能性

讀者來函:三十五元的可能性

貧窮的問題當然要受到關注。社會貧富懸殊兩極化的情況,亦是不能容忍的。但是,若將社會的貧窮問題無限放大,甚至在有意無意間將之激化,便是有違反映事實真相的基本原則。
最近一家大學公布一項有關「香港貧窮線」研究報告,內載統計處在一九九九年/二○○○年進行的住戶開支統計結果顯示,全港有四十四萬九千個住戶的人均開支少於三千七百五十元,佔全港住戶百分之二十八。另外,那些處於貧窮線以下住戶的人均開支更只得二千五百二十元;其中,每人每日的食物平均支出只得三十五元。於是,學者便以此為據,指出香港社會有需要「制訂貧窮線,以保障最低生活」。誠然,貧窮市民生活的保障有提升的必要,可是,我想來想去也難明白為何每人每日的食物開支只得三十五元,竟會是香港貧窮人口的生活面貌。

非貧窮生活真實反映
我一家兩口子,每星期至少吃家裏做的菜十一、二餐(包括上班日午餐盒、早餐及晚餐),而每星期買吃買喝所花費的金錢,大約只為二百元。如果這樣的食物開支,便算是貧窮生活,那麼在電台節目中哭訴每星期僅可用二十多元買吃餬口的羸弱老者,又算是過着甚麼樣的生活呢?在此我必須表明,本人無意以極端的社會實況,來為三十五元一天的人均食物支出、或社會貧富懸殊的趨勢說項。不過,若將三十五元一天的人均食物支出,說成是香港貧窮戶人口生活苦況的反映,卻有誇大其詞之嫌。
三十五元吃一天縱然不算豐足,但亦非為貧窮人口生活面貌之真實反映。惟願學者做學問不應只憑一些死的資料、硬的理論,以為三十五元是可能難以飽肚餬口的小數目,當用之於現實社會中,卻擁有無限的可能。
王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