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第一日上學,老師都會教導小朋友經常洗手,但原來大學醫學院學生第一課,大學生亦要學洗手:「好多學生其實都唔識洗手,好多人尤其唔記得洗手指公!」瑪麗醫院高級護士長程隸妍,加入感染控制組十七年,她指出醫護人士經常洗手,是防止醫院細菌感染重要一環。
當局八五年起於本港醫院成立感染控制組,研究如何減低醫院內的細菌量及細菌感染機會:「病人本身已經抵抗力低,嚟醫院係想醫病,唔希望反而感染細菌。」於是瑪麗醫院與港大過去十年亦開辦課程教授感染控制。
程隸妍於八五年成為瑪麗醫院感染控制組開荒牛,並負責教授醫科學生及護士生,第一課就是教洗手:「好多人唔洗手指公,感染學叫呢啲拇指現象,其實手指公經常接觸儀器同病人,清潔好重要。」她說:「洗手有口訣,手心對手心,手背對手心,手指縫,手指公,手腕都要洗。」
不過,她發現許多醫護人員都懶洗手,研究後得悉醫生護士每天平均接觸病人二十多次,若每趟前後洗手,需洗四十多次:「咁咪要洗個半鐘,重使做嘢!」該組發現醫護人員日常工作中,三分一的細菌感染性較高,包括接觸病人分泌、糞便及傷口等,遂鼓勵醫護人員「重點洗手」,優先於有關工作前後洗手,減低洗手造成的阻礙。
感染控制組成立前,瑪麗醫院院內感染率達百分之十四,前年已減低至約百分之六;感染組亦保障醫護人員職業安全,愛滋病猖獗後,引入新型針筒,只需按動自動掣,針頭自動脫落,不經人手,減低感染。
她坦承一般人對感染控制認識不深,但其實與一般生活息息相關:「廚師保持廚房清潔,都係感染控制。」美國九一一事件後,生化恐怖襲擊成為話題,碳疽菌更一度肆虐,感染控制組亦制訂醫護人員預防指引。
「我七九年升做護士長,一直都無機會再升,睇住其他人升,有少少挫折感。」直至加入感染控制組,有機會接觸研究、教學等工作,甚至到世界各地演說,終在十年後晉升為高級護士長:「有得升梗係好,有得加人工呀!」至最近更獲選為醫管局傑出員工。
記者:翁煜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