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減建居屋之後,社會人士下一個要討論的課題將會是公屋的歷史任務應否完結。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表示,他期望市民會就不同的議題向他表達意見,其中包括政府應否繼續興建公屋。他認為,以租金津貼取代興建公屋有好處,值得進一步研究。 記者:李慧玲
他表明,他上任後首要工作就是「搞活地產市場」,以便帶動香港經濟發展,讓市民安居樂業。
孫明揚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說:「政府參與建屋的程度,值得研究,例如是否應該淡出不再建屋呢?」他個人認為,以租金津貼取代興建公屋表面上可以達到三贏局面:首先受助市民可以自由選擇居住的地點,有更大靈活性;其次是帶動地產市道,令市場多了生機;第三政府亦可節省資源,同樣的資助額可以令更多人受益。
孫明揚說:「你知道政府建屋的成本有多貴嗎?我們社會是否需要這樣多的公務員去建屋?是否要這樣多的公務員去做屋邨管理?」
他強調,政府無意削減對房屋的承擔,但在自由市場的香港,政府直接參與程度愈小愈好。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多想一些方向性、長遠的問題,亦期望市民多向他提出意見,市民可以提出維持現狀保持公屋最好,又或者保留興建小量公屋,而大部份以租金津貼取代,孫明揚表示他的態度是開放的,並不是會強行把政策推出上馬。
孫明揚說:「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做王安石,但我們可以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新思維,刺激大家討論。」他期望社會有討論新思維的空間。
孫明揚拒絕評論樓價走勢,只強調一切皆是供求問題。他亦不肯就現時是否適當時機買樓表態。他說,買樓是一個很個人的決定,他向置業者的唯一忠告是:「最重要住得舒服!買樓是一個重大決定,最重要是看自己的能力和需要。」
不過,現時在跑馬地擁有一個二千呎的樓宇單位自住的他,在七月一日脫離公務員隊伍領取逾一千萬元退休金後,並不打算再用這筆錢入市。反而他會用這筆錢清付樓宇貸款。
八年前(九四年),孫明揚申請政府房屋津貼,以約八百多萬元的價格,購入跑馬地一個二千呎單位自住,樓價現時較他買入時下跌三成,帳面損失了二百多萬元。孫說自己「失了預算,一殼眼淚」,但由於他覺得住得很舒服,所以並沒有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