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失青年」──失學及失業青年──近日變成正式政策用語,也成為傳媒的新寵。香港與海外過去一直均以「失業青年」或「輟學青年」來形容失業或失學的青年。根據失業的定義,在學的青年並不算勞動力,所以一定不會失業。換句話說,失業的青年必然是失學的,因此稱失業的青年為「雙失」有點多此一舉。
有人說「雙失」將「失業」及「失學」兩種情況相加,是形容現時青年人面對問題的嚴重性,但稱之為「雙失」,正反映我們不明白自己要解決甚麼問題,究竟要解決青年的失業問題還是讀書問題?亦反映我們不明白青年失業問題的成因與性質。
筆者認為「雙失」青年是錯誤的名詞,應該用「低學歷的失業青年」更為明確,更重要的是基於對青年失業問題錯誤的理解,又對失業青年狀況缺乏真正的認識,很可能會帶來錯誤的政策。
官方估計,全港有四十六萬名十五至十九歲青年,其中九萬人處於「雙失」狀況。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蔡元雲表示解決問題的長遠方案是將青年就學時間由九年增至十四年,並透過發展非常規項目,讓青少年將興趣發展為就業技能。筆者同意蔡醫生增加就學時間及內容多元化是基礎教育的改革方向,但單靠這些改變,恐怕不能解決青年失業問題,而只是將問題推遲發生。若不從根本改變現時基礎教育與職業生涯脫節及視職業教育為次等教育看法的話,中七畢業相對中五或中三畢業又有何分別?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在二○○○年的「從教育到工作──令過渡順利」研究總結了十四個國家令青年成功由教育過渡到工作的經驗。研究指出國際處理青年失業最常用的手法,是透過教育及訓練的改革。若要有關改革成功,教育、工作以及持續教育三者必須有良好的接軌,目標應是提供更廣闊的通才、技藝及職業教育的選擇予離校青年。
那些能在職業教育中確保青年有較寬闊途徑,增加青年轉往其他途徑機會的國家,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提高。具體方法是發展雙重資格途徑,藉此同時提供工作與升讀大學的資格,加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實行這一方法後,奧地利、荷蘭和挪威就讀職業和技術教育的學生比率明顯上升。
另一些國家則以「雙重」(同時成為學徒及參與正規職業訓練)或傳統的學徒制來改善教育與就業的聯繫,奧地利、丹麥、德國和瑞士在協助那些不適應學院式學習的青年得到穩固工作方面有不少成功經驗。而在一些職業教育發展稍遜的國家,促進青年就業的重點在於建立統一認可資格,提供公認的標準,令僱主能承認有關資格。無論以何種方法來加強工作與教育的聯繫,僱主或僱主組織參與制訂職業資格便很重要,因為這樣才能設計到符合當前勞動市場的需要。
上述海外的經驗對香港的啟示是,要解決青年失業問題,不能單靠一兩個短期訓練計劃或對教育制度作出修補,而是要對整體正規教育、職業訓練及在職教育進行改革,加強不同教育之間的整體協調,才能令教育制度更符合人力資本發展的目的,而推行國家及僱主認可的統一資歷制度,對有關訓練對青年人是否有吸引力,及實現協助青年就業的目標最為重要。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黃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