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喬治布殊針對近期連串企業醜聞在華爾街發表演說,金融界反應劣評如潮,認為他提出的補救措施並不足夠,亦未能即時懲處害群之馬,難助重振世人對美式資本主義的信心。而在他發表演說後,副總統切尼隨即捲入欺騙投資者的訴訟,亦反映其演講未能讓人信服。
喬治布殊在演說中措辭強硬,稱「美國目前最大的經濟需要是提高道德標準」,「政府會竭盡所能令造假帳、掩飾真相和違法的日子結束」。
但他提出的措施很多都是現有措施,只是加重刑罰,或是要倚靠企業本身和證券市場自我約束。
結果,其演說不但未能沖走投資者的不信任感,還令華爾街的專業人士大感疑慮,從演說期間只拍過一次掌,以及演說後以實質行動,令上周已跌到五年來新低的杜瓊斯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和標準普爾五百指數進一步下跌,在在反映投資者對喬治布殊所提議的補救措施如何冷淡。
金融業人士普遍認為總統提出的新措施不足夠,更不能立即有成效。不少基金經理相信政府要有實際行動才能令人恢復信心:「假如有人因為近月醜聞而入獄,會比較有用。我們要多點行動少說話。」
德國總理施羅德亦乘機批評只重視股東價值的美國企業文化不足取,並指連串醜聞反映歐洲不應全盤抄襲美國經濟模式。
另外,喬治布殊在演說中亦表現出寬己律人,對於自己涉及內幕交易一事絕口不提,反而指摘前克林頓政府是個「不負責任的年代」,並指九○年代經濟蓬勃只是虛報利潤和管制寬鬆的結果,終於導致現在接二連三鬧出醜聞,大有在中期選舉逼近之際將目前的爛攤子卸責給克林頓之勢。
"Atthismoment,America'sgreatesteconomicneedishigherethicalstandards......Withstrictenforcementandhigherethicalstandards,wemustusherinaneweraofintegrityincorporateAmerica."
「此際美國經濟最需要的,是更高的道德標準……我們須憑嚴厲執法和更高的道德標準,開創正直不阿的企業美國新時代。」
綜合外電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