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會計醜聞有如三水佬看走馬燈──陸續有來。問題的嚴重性,正如筆者早前所說,已觸動了總統喬治布殊的神經線。從布殊前日在華爾街向企業領袖說話時之表情,不難看出他對這班害群之馬,大大損毀美國這個投資樂園美譽,感到不滿、憤怒、失望及無奈。
布殊除發出嚴厲的指摘,還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將銷毀文件列為刑事罪行、把被判欺詐罪成之企管人員的最高監禁刑期提高1倍,並要求所有企業高層認股權計劃必須經股東通過及促企業防止貸款予公司行政人員等。雷聲雖大,可是雨點卻小,不無給人捨本逐末的感覺。華爾街股市在布殊演說後應聲急挫,是否盡反映投資者的心聲?
無疑先是幾家所謂(作)大公司爆出醜聞,並不足以動搖美國整體經濟,甚或布殊所指的資本主義模式根基。儘管損害已成,投資者信心大失,可是漏洞堵塞得及,制度更臻完善,善忘的投資者不難很快便重投懷抱。
然而布殊的建議,並沒有針對問題的根本所在。正如紐約州首席檢察官施皮策爾(EliotSpitzer)所說:問題不在於將幾個壞蘋果擲進牢房裏,而是條例必須修訂,才能防止事故再度發生。
公司條例不完善、會計制度含灰色地帶、專業守則、企業經理責任、監察制度等若未能徹底加以檢討和修正,那麼利益衝突、權力氾濫、弄虛作假、粉飾自肥等勾當將難鏟除。條例不嚴謹、制度不完善,才會誘發不良分子鋌而走險之動機。究竟是誰之過,企業、監管機構、政府?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