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通過公務員減薪條例草案已成定局,但故事並未完結。官場耳語,行政長官董建華在內部提出了兩大憂慮:第一,他怕政府與公務員的關係受到破損;第二,他怕公務員與市民的關係出現緊張。
對不起!董先生最不想出現的兩件事,現在已經擺在眼前成為事實,需要他和他的新班子去修補。所以,減薪條例草案通過之後,據聞政府高層第一件全速要做的事,便是約見公務員工會。
王永平自擔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以來,與工會好不容易建立的合作關係,在這一仗已經全盤化為烏有。這件事教訓我們,政治舞台果然沒有個人關係。林煥光何嘗不是八面玲瓏,但想當年他擔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的時候,公務員改革一仗就令他成為工會宿敵,現在大家清楚知道,實在罪不在他。
不過,總結事件,政府內外近日流傳兩大「罪人」論調:
第一個是梁錦松。有意見認為,他在今年三月的財政預算案,事前張揚要公務員減薪百分之四點七五(雖然最後按薪酬調查機制,減薪幅度遠低於此),激起公務員抗拒,是否雙方失去互信基礎的源頭,令隨後的談判變得艱難?
第二個是曾蔭權。有意見質疑,當時作為公務員之首的政務司司長,在內部有沒有足夠表達公務員的憂慮,令政府明白立法減薪所引起的反彈?
事後孔明,並非要追究責任,只是前事不忘,才是後事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