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兼任教授黃重光醫生,多年來從事有關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工作。想當年,他決定修讀精神科時惹來不少白眼;到今天,其成績有目共睹,家長們爭相問他「點樣教仔」。堅持主宰自己人生的黃重光,人生目標是「成功而快樂」,兩者缺一不可。
身兼成長綜合服務中心主席的黃重光,多年來見證過不少成人及小孩的喜怒哀樂,當中包括一些醫生。黃重光解釋,有些學業很好的醫科生,內心一直鬱鬱不歡,原因是念醫科非其個人理想,只基於醫生世家或家庭壓力才選讀。甚至有成就很高的醫生,私下說「寧願從頭做起!」
他認為不快樂的人,其實是因為感到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故綜合多年來的臨床經驗,演變出一套名為「ICAN」生命旅程的自我學習模式。他的理論從「自我反思」(Insights)開始,從中肯定要改善的地方;然後定下計劃作「自我肯定」(Confirmation);再按目標學習不同事物,發展「人生才能」(Abilities),從而不斷成長(Nurture)。黃重光準備以此套模式培訓老師及學生,希望向一萬名中學生推廣,教他們領悟如何掌握人生。
談到童年,原來黃重光小時候常被父親又打又鬧,因他心智發展較慢,讀書胡裏胡塗,成績差至無資格考升中試,結果要讀私校,中一時更需留級,幸好後來居上。黃重光直言當年「好怕父親,但又好想見到佢!」這種又愛又怕的心態,或許造就了他日後在兒童成長研究的成就。
黃重光早在年輕時已確立自己目標,當年外界對精神科認識不多,人家總會語帶雙關地問「做乜做精神科呀?」但他無懼歧視眼光,致力鑽研兒童及青少年成長問題,結果現在不少家長要問他「點樣教仔」。
貫徹「成功而快樂」的目標,黃重光強調,現代家長不能單靠威嚴來「鎮壓」子女,而要小心掌握與子女的溝通技巧。「單單『儍仔』兩個字,就已經可以有唔同意思,可以係好羞辱,亦可以係好溫馨。」差別在乎家長的態度。
對於三名子女,黃重光把他們為獨立個體,不會支配他們,但也不會過於放任,他笑言父母的智慧,就在於如何拿揑支配與放任之間的空間。
記者:梁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