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報章大肆報道企業醜聞,幾乎每天都揭發有公司總裁與會計師、律師和投資銀行家串通,以不法手段欺騙投資者。除了醜聞以外,公眾也應該加倍小心眾多金融市場的風險。滙率和股價往往遠超乎其長遠基本價值,大大擾亂生產、投資和就業情況。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JeffreySachs
以美元為例。九十年代初開始,美元兌歐洲貨幣滙率顯著上升,近日兌歐元滙率則轉為弱勢。九九年一月歐元創立時,每一歐元可兌換1.17美元。其後逐漸貶值,最低跌至0.83美元,近日才回升至接近一兌一。
學院經濟學家對歐元回升並不奇怪,因為滙率即使大幅波動,走勢總會符合長期平均價值。美元近年的強大優勢,已經預示終有下調的一日,而調整期現已展開。
假如兩個經濟體系的通脹率長期有差距,則兩種貨幣的兌換率未必回復到以往水平,可是美國和歐洲的通脹相去不遠。要是一個經濟體系出現巨大結構轉變,滙率也不會返回長期平均水平,但這類結構轉變,並非如很多人聲稱般時常發生。只要小心詮釋,過去依然是未來發展的良好指標。
那些所謂財經專家的分析,常常忘記歷史的教訓。九九年開始,美元兌歐元滙價上漲,分析員提出各種理由,指升勢將會持續,他們過度誇大短期市場波動的意義,並將之簡單地看成長期市場趨勢。可惜,財經分析員對經濟學一知半解,他們的主要工作只是在鏡頭前作出面面俱到的分析,並根據流言和短暫炒作來買賣,甚少考慮基本因素。
確有少數投資者成功運用這種策略,但這卻是知易行難。英國經濟學大師凱恩斯早在七十五年前提出警告:「投資者永遠可能等不及市場脫離非理性波動,就已經輸光本錢。」換句話說,即使你知道美元必將下跌,但只要其他人繼續看好買進,你可能根本未有機會證明自己的眼光,就已經賠上整副身家。
故此,即使你認為群眾看錯市,緊跟群眾總比較保險。凱恩斯對這道理有一著名的譬喻。他認為股市就像選美比賽,而評判的工作,不是選出自己心目中最漂亮的女孩,而是忖度其他人覺得誰最漂亮!
九十年代後期,美國股票價格如火箭般飛升,分析員和投資銀行家,紛紛發明各種愚昧理論來解釋。現在看來,部份解釋根本存心誤導。當然,也有少數分析員預測準確。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希勒(RobertSchiller)就在著作中詳細論證,美股必將下跌。金融時報著名專欄作家沃爾夫(MartinWolf)再次獨排眾議,堅決指出美股必將回落至正常歷史水平,事實證明他眼光獨到。
群眾過度樂觀,令美國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美國股市過度膨脹,造成資金超額投資;隨着泡沫爆破,美國也陷入經濟衰退。美元強勢更進一步扭曲投資決定。過去五年,亞洲和拉丁美洲的股市和滙價過度上升,也令這些新興市場陷入泡沫經濟的盛衰循環。
有甚麼改善措施呢?
首先,大型證券行應該嚴格培訓分析員,評論寧缺毋濫,分析要言之有物。負責任的傳媒機構應獨立分析經濟走勢,不須迎合大眾情緒。學院經濟學家也要擇善固執,向公眾解釋金融市場即使短期會出現波動,但長遠必定反映基本經濟價值。最後,若金融市場加強規管,也許可以阻慢熱錢流動,縮窄經濟大上大落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