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錦松說甚麼本土經濟,定義其實沒有,似乎就是叫失業的人當小販,但當小販一樣是一門小生意,又要領牌又要會計報稅,一點也不簡單。在官僚作風之下,出現了維園阿伯幫人影相被檢控的事件,冷酷而現實地告訴我們,在這個財團企業所操控的經濟制度下,不要綜援而要自力更生,不是一種權利。
本土經濟是甚麼筆者就不明白了,但以小社區為主的社區經濟活動,在外國就有了幾十年的歷史。而且有不少地方有了固定的規模與經驗,運作良好。在香港,其實亦有一些社會學者與社工等在灣仔區試搞社區經濟,年初的時候電視台及報刊都有詳細報道。不知大家還有沒有印象。幾個月來,這個社區經濟圈發展良好,已有幾百人參與。
在這個計劃之下,人人皆不會失業,因為每一個人都一定有些基本技能,例如上述的維園阿伯幫人拍照。參加者進一步不用金錢作交易,而是以一些由志願機構發行的時間積分券,以時間服務互換的基礎上開展經濟活動,服務掙到的券亦可以交換物品,形成一種在外國稱為「社區貨幣」的東西。
筆者對社區經濟亦算半個專家,皆因幫這個計劃當義工已有年多時間,目的是要坐言起行,除了議論社會之外,亦希望以行動拯救改革社會。有興趣知多一點的朋友,可電郵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