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魯迅無聲 - 李怡

李怡專欄:魯迅無聲 - 李怡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這是毛澤東在四十年代寫下的一段話。正是這段話,使魯迅長時間在中國大陸被神化。文革期間,除了毛的著作之外,勉強可以讀到的書,只有被篩選過的魯迅的文章。其他所有與魯迅同時期的新文學作家,尤其是魯迅曾批評過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全被視為「毒草」。然而,只要曾經讀過魯迅的尖銳的、針砭時弊的雜文的人,對中共建國後禁制不同聲音及輿論一律的現象,都會產生一個疑問:如果魯迅活到今天,他會怎樣?最近讀了魯迅的兒子周海嬰的一本書,書名叫《魯迅與我七十年》。(中國海口市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在書的最後「再寫幾句」一章中,周海嬰提到一件他「再三疑慮,是不是應該寫下來」的事。幸而他寫下來了。
魯迅夫人許廣平的一位老朋友,以繙譯高爾基文學作品而聞名的羅稷南,中共建國後一直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任教。一九五七年反右時期,毛澤東到上海小住,照慣例請幾位文化界的老鄉(羅與毛為湖南同鄉)聊聊,羅稷南忽然率直地向毛提出一個問題:要是今天魯迅還活着,他可能會怎樣?」這問題當面向毛提出,帶有「潛在的威脅性」。不料毛卻十分認真,他沉思了片刻,回答說:「以我的估計,(魯迅)要麼是關在牢裏還是要寫,要麼他識大體不做聲。」──毛的嚴峻而直率的回答,讓羅稷南「頓時驚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做聲。他把這事埋在心裏,對誰都不透露。」很明顯,他若透露這段話,毛不會認帳,而他一定落一個醜化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罪名。
九十年代羅稷南病重,他覺得有必要把幾十年前這段秘密對話公開於世,不該帶進棺材,於是告訴了他的一個學生。羅不久就去世了。一九九六年,由一位親自聽到羅稷南講述的朋友告訴周海嬰。二○○一年七月,周海嬰拜訪老學者王元化,王告訴他,他自己也聽說過這件事,鼓勵周海嬰把它寫進書中。
毛的這段話,清楚地表明,毛自己很明白:由於中共建國後實行文化專權主義,故沒有魯迅這種帶批判意識的作家的生存空間。倘若魯迅還是魯迅,他就只有坐牢;倘他沒有坐牢,他就不再是魯迅了。既如此,那麼毛的推崇魯迅、吹捧魯迅,就不是要真正繼承魯迅的精神,而只是利用魯迅作為打擊政敵、壓制言論的工具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