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講股:成交量大才值得入市?

陸叔講股:成交量大才值得入市?

有時候股市走勢真叫人摸不着頭腦,上周五美股在國慶假期後復市突然急升300多點,除了因為獨立日假期並無恐怖襲擊出現外,相信與美股近日持續下跌後出現強力的技術性反彈有關。
由於歐美股市皆急升,預計今日港股有機會大幅高開,相信有不少還未「上車」的投資者會感到少許失望,但不要因此盲目高追,若然考慮高追現已反彈的藍籌,倒不如留意一些落後股份更為合適。
日前跟一位投資者討論近日港股表現,他認為港股雖然似在10300見底,但由於連日成交額仍然不足,令他沒有信心入市。無可否認,根據傳統投資智慧,在大成交配合下,我們才較肯定確認升市,但事實上,是否一定要在確認成交額足夠後我們始入市呢?我看則未必。究其原因,這與現時整體市場遊戲規則改變有關。
現時除了現貨市場外,衍生工具市場(如期指、期權及備兌證市場)發展日趨成熟,不少專業機構性投資者能更有效率作出對沖或套戥活動。
以近日港股表現為例,由於新一批盈富基金(2800)出籠,因而令大市一直受到壓力,但對於那些專業機構性投資者的實質影響不大,因為他們可透過沽空期指或買認沽期權對沖手上的投資組合以減低損失。相反地,他們亦可透過這些衍生工具市場為日後的升市鋪路,而不需要投放大量資金於現貨市場將股市買上。

大成交可能是見底先兆
舉例說,由於整體市況存有不明朗因素,大部份散戶都不敢貿然入市,在這種市況下,交投通常不足,即使有資金流入市場將大市推高二三百點,大部份人都會不以為然,他們會認為成交不足的升市只會是一場「虛火」。而事實上,專業機構性投資者們已在期指低位累積好倉,由於大市交投淡靜,他們要將股市買上更為容易,換句話說,這種「乾升」的情況,更容易造就他們獲利。
當日後大市確認升勢後,不少散戶或大型資金會流入時,成交自然會配合整體升勢,屆時專業投資者低位買入的期指及現貨便可分段沽出獲利。其實,除非是大牛市,否則在大成交的升市下,小投資反而是要分段沽貨,而並非那時候才考慮入市。大家不妨從相反角度思考,通常成交不足的情況下,大戶更容易將大市壓下,當最後一跌散戶將手上的貨都沽出後(成交通常都會較大),往往就是見底的時候。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