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基金固然是想賺錢,然而基金數目眾多,回報不一,要從中「貼中」表現佳的基金殊不容易。因此,不少投資者會按基金取得多少粒「星」,作為選購準則。不過,投資者可有想過,星號評級如何釐定?每粒星又代表甚麼?要精明地挑選基金,實在有需要先理解一下這些評審準則。
許多基金的宣傳單張,也有列出基金的星號評級,一般投資者會認為,星級愈高,基金表現愈佳。雖然這想法基本上沒多大錯誤,但投資者必須明白,星號評級只反映基金的過往表現,並非代表未來回報。
事實上,評級機構設立星號評級的目的,是希望透過簡單易明的方式,協助投資者分析基金的過往表現,作為挑選基金的一種參考標準。著名評級機構例如標準普爾基金評鑑及Morningstar,也有提供星號評級,並會每月更新評級一次。
Morningstar研究分析員鄭玲玲表示:「我們會按每項基金的過去2年回報作評級,而回報是指調整風險後的回報,即基金回報減去無風險投資回報,然後除以標準差(波幅)。而無風險回報,是以美國90日短期國庫券的息率計算。」
即是說,假如基金的回報率為2%,而無風險投資回報為0.5%,經風險調整後的回報便為1.5%。當然,Morningstar會先把基金分門別類,這將根據基金的投資目標、資產分布,以及投資地區來釐定。然後與同類型基金比較,並按結果給予不同等級的星號。
「同類基金中,得分最高的10%基金將評獲5星級,之後22.5%獲4星級,35%獲3星級,22.5%獲2星級,餘下的10%只獲1星級。現時本港千多隻基金中,約有7成基金獲本公司評級。」鄭玲玲說。
若基金成立少於兩年,或同類基金的數目少於5項,將不獲Morningstar任何評級。至於標準普爾基金評鑑的星號評級標準,與Morningstar相近,同樣按照基金的過往表現來評級。
不過,評審準則有少許分別,標準普爾基金評鑑業務拓展經理陳偉才表示:「我們主要按基金的過去3年表現作評級,因為3年時間較能反映基金的上升及下跌表現。而個別基金的風險調整表現,是根據過去36個月內,該基金與同類別基金的每月平均表現之差額去計算。」
此外,標準普爾基金評鑑的星號評級分布,與Morningstar亦不盡相同(詳見表)。更重要是,投資者需知道,這兩項評級同樣是數量分析的結果,只反映基金的過去表現,並非預測基金的未來回報。
鄭玲玲提醒投資者:「若某隻基金的星號評級下跌,也不一定是做得不好,有可能是其他同類型基金的表現更佳而已。」陳偉才則指出:「同一星級的基金,有可能屬於不同類型基金,因此星號評級只適用來比較同類型基金。」
記者:袁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