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岸然
公務員昨天上街了,寫這篇文章時是上街前,本地督察協會主席廖潔明說若上街人數不及三萬,工會搞手會辭職,夠膽這樣說,廖Sir應有多少把握,否則工運一夜之間被瓦解,公僕等於對搞手投不信任一票,那這群工會領導就可有可無了。
三萬人是否一個紀錄?前兩年董伯想推動公務員體制改革,引入合約制,部門外判之類的做法,引起抗議,結果林煥光亦當不了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調了去搞民政事務,由王永平接手,那次公僕上街示威,才不過萬多人,董老已經咁緊張,當然是明白公務員作為管治機器軍心不穩,可大可小。今次眼看上街人數倍升,居然視作等閒,一眾新高官似乎要借這件事立一立威,挫一挫下級的銳氣,為未來更大的改革,包括瘦身裁員,作好準備。
記得幾個月前,梁錦松宣讀預算案,話要減薪四點七,筆者間接受害,也沒有反對,後來薪酬調查結果出來,減幅更少,自然更加高興,記得連黃偉雄亦說減幅合情合理,但個多月後,就出現下級公僕與上級公僕的高度對立局面,一掃公務員歷來上下相扶持,同坐一條船,齊齊欺壓小市民的傳統,這是官迫官反,千古怪事。
誰勝誰負,完全視乎十七萬人是否齊心團結,若然一齊怒吼,連同家人一齊上街示威,不用甚麼罷工,亦足以令董建華下台。筆者說是下台,不是讓步,因為一出現數十萬官員與他們的家人上街的場面,等於說管治已失控,在調解放軍入城與請董建華下台平民憤之間,誰也知道結果是甚麼回事。
在工運的實踐中,打工仔自己的團結永遠是勝負的唯一原因。私人機構還可以結業,一拍兩散,政府卻沒有這一回事。董伯、阿松、葉劉等人,以為玩弄手段,將下屬抹黑成為「市民公敵」,爭取到輿論與小市民支持,就可以無憂,只是自作聰明的玩火行為。香港的民意,歷來被玩弄多過被尊重,何時被人重視過?所謂輿論更是多餘,高官多點公關活動就可以爭取過來。香港人容易被分化,喜歡狗咬狗骨,也非始於今天,這次也不例外。
筆者奇怪的,也是帶點遺憾的,是同意減薪本來也算是公僕的共識,為何會弄到今天的對立局面?原因看來也不複雜,是港府明知單方面更改合約,在法律上會輸官司,所以要立法以求萬無一失,這是以立法行違法之事,本身已是不君子行為,自然心虛,所以董伯從始至終不肯面對公僕代表,不肯坐下來擺事實,講道理,而公僕亦猜疑此例一開,往後阿松會有更多瘦身動作,更多公務員面臨失業的命運,所以這場戰爭早打勝於遲打了。
事實可能不是這樣,搞到如此對立只是董伯與阿松對公僕文化與他們的處境欠缺了解的結果。公務員就算罷工也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情,英國人罷工夠多,罷工罷到政府下台也有幾次,但人家還是世上七大工業富強國家之一。香港還未有經社會運動迫當權者下台的歷史,也算不上一個成熟的社會,董伯想開開先河,創造歷史,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