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美國「橙郡」事件,便是一樁由「度身訂做票據」惹起的禍端。在危機未出現前,橙郡也透過「設計精緻」的「度身訂做票據」賺了很多錢,但當市場出現突變時(當時投資者憂慮踏入加息周期),那些票據霎時間便變得乏人問津,負責人才猛然醒覺──「度身訂做」其實是「缺乏流通量」的代名詞。
幾年前轟動全球的LTC的事件,表面上是對沖基金業不善營運的結果,觸發點是國際金融危機,但其致命傷卻與橙郡無異,都是在突發事件出現時,持有之度身訂做票據未能套現。若大家翻閱曾出現問題對沖基金的資料,都會發現「度身訂做票據」這死穴。
這些例子給予投資者一些啟示,就是對沖基金並非全無風險,因為對沖的工具與市場能容納對沖之程度,並非由對沖基金決定。可以說,愈大型的對沖基金,所面對之風險將愈大,因為它們必須尋求投資銀行安排「度身訂做票據」,否則便不能大規模進行對沖活動,亦不能獲得預計的盈利數字。
大型基金有見及此,不少轉到國際市場活動,因為可作跨國跨界市場式對沖,倚賴度身訂做票據的程度便會相應降低,成功的機會也愈大。
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