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圈短談:弄虛作假皆因錢

財圈短談:弄虛作假皆因錢

世界盃曲終人散,大熱門巴西終以技術戰勝德國捧盃,兩隊首次打入決賽周的隊伍土耳其和南韓則分別贏得第三和第四名,可謂皆大歡喜,大團圓結局。
作為商業化運作的全球盛會,世界盃的意義其實早已超越了體育運動。以主辦國之一的南韓為例,除了預備賽事的基建對其經濟帶來一定程度的刺激之外,賽事期間更成為韓國人的一場國際公關「騷」(Show),既提升了南韓的國際形象,也加強了其自身的民族凝聚力。此外,在電視轉播中頻頻出現的品牌如現代(Hyundai)、大宇(Daewoo)和三星(Samsung)等,也顯示令世界震動的,不僅是南韓的足球,還有其背後的經濟動力。
香港同世界盃雖沒有直接關係,但有一些相關行業如有線電視、轉播賽事的酒吧食肆,甚至會所等,也着實隨着大批真假球迷的歡呼聲而忽然興旺了整整一個月。現在各大小商戶又要為「世界盃後遺症」而發愁,因為市民在賽事期間已透支了消費,七月開始可能減少外出花費,令市道更加冷清。

賭波涉及天文數字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主辦國的股市也有類似走勢,即在世界盃賽事前上升,但在盛事完結之後下跌。較科學的解釋是,市場會憧憬世界盃有利企業的產品銷量,例如電視機、各式紀念品及啤酒等,銷量均會上升,因此相關企業的盈利和股價均隨之上升。投資者正是基於這種預期而入市,但也會隨着盛事落幕而「散Band」。

賭波活動也是世界盃的衍生經濟產物,有傳聞謂特區政府因禁止賭波而少了數以億計收入,而非法外圍賭波則涉款以10億港元計,那麼全世界的合法和非法賭波所涉及的金額豈不是天文數字?這種估計其實也可從職業球賽的收入印證出來。以英國為例,英格蘭超級聯賽隊伍上一年度的總收入達13億英鎊(約152億港元),收益包括入場費、版權費、廣告收入和轉會費等。英超聯總收入佔了全歐頂級聯賽的24%,單是曼聯一支球隊,其收入就同整個蘇格蘭超級聯賽看齊,更大大超出許多歐洲小國的聯賽整體收益,難怪英國人賭波風氣盛行。小小足球背後涉及那麼多金錢上落,也難怪「打假波」和「黑哨」的傳聞不絕。
實際上,人性黑暗,凡是涉及重大利益關係的地方,就不難有弄虛作假的事情發生,股市正是這樣一個地方。像在美國,Enron之後,有環球電訊、Kmart,現在又爆出WorldCom變成Worldcon(世界級詐騙),簡直令人目不暇給。不要以為這只是美國的特產,另一邊廂,正當歐洲企業正在慶幸當年沒有跟隨美式會計制度而沾沾自喜之際,全球第2大傳媒集團、法國的VivendiUniversal即時爆出誇大了去年盈利15億歐元(約115億港元)的醜聞,真是天下烏鴉一般黑,投資者看少一眼都會中招。
姚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