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生命科技(8222,簡稱長科)新股認購在周二截止,雖然散戶反應不及當年Tom.com,但生科醫藥股率先受惠,已急升一輪。不過,市場人士指出,美國近期生科公司頻頻傳出負面消息,在外圍不配合下,這只屬個別地區生科股炒賣,難成熱潮,故不熟悉生科行情的散戶,還是少沾手為宜。 記者:龍婉嫻
「李嘉誠」效應再現,市場預計長科售股反應熱烈,基金經理可獲分配數額不多,但在該公司中短期只能視為有機肥料及環保股的情況下,基金傾向只認購因持長實股份可獲優先分配數量,不準備再入紙認購,更不會買長實博優先認購長科。一名日資基金經理稱,以25配1比例,持有5萬股長實才獲配一手(2000股)長科,長科上市後即使每股股價升至10元,以67元一股長實計,投資回報率才得0.48厘,對基金投資組合表現可謂微不足道。他更說:「每日都有機會,個市唔係得一隻股票。」
無論長科抑或其上市分包銷團成員,都未有公布或沒有對長科現值作出預測,投資者無從估計長科售股價是平是貴,但據長科招股書,售股價每股1.8元至2元,較首3名大股東每股投資成本0.1024元至0.1025元,及上市後經調整每股有形資產淨值0.38元至0.42元,溢價分別為16.58至16.56倍,及3.737至3.762倍,在投資者未賺之前,創辦股東已獲豐厚帳面溢利。
在美國,由於數年前,製藥股的市盈率大部份時間低於生科股,令不少大藥廠都轉行生科概念,參考資料也相應增加。近期,美國出現不少生科股的利淡消息,例如美國聯邦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審批態度收緊,多隻新藥測驗不獲通過,及有公司表示營業額達不到預期等,均令生科股指數5、6月反彈後無以為繼,近日更創99年以來低位。
不過,製藥股及生科股的市盈率最近期出現倒掛現象,已有盈利的生科股市盈率及市盈增長率(PEG),接近美國BTK指數91年4月推出以來的中位數43倍和1.68倍。美林證券便估計,今年逾千間美國生科股中,有盈利公司數目將由去年的32間增至45間,故建議投資者考慮選擇性吸納一些估計5年平均盈利可維持20%增長的生科股,並列出多項考慮因素(見另文)。雖然本港真正屬於生科股的公司不多,但「仿真」生科股中不乏趨向有穩定盈利增長,本港投資者亦可以參考一下美林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