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歷史江蘇名菜──無錫肉骨頭,只要親身品嘗過,便會一試難忘;一碟正宗的無錫肉骨頭外貌要色澤紅亮,入口肉質要酥香。要做到肉骨頭酥月念而一咬即脫,最好選用豬腩排,其次是調味、火候的控制要恰當,符合以上條件,做出來的無錫肉骨頭即酥香月念滑。再加上此菜式前身原來有段古,食時更加要細意欣賞。
記者:陳冰麗 攝影:黃子偉
無錫肉骨頭即現在我們的無錫排骨,清光緒年間已有此道名菜,做法是取自於活佛濟公之燒狗肉。
濟公好狗肉,傳聞八百多年前,一次曾路經無錫南門外南禪寺,見地上有個砂缸,於是就地取材,將狗肉放在砂缸內,並將之放上熾熱的香爐上烤焗,經過一夜後,狗肉即變得奇香無比,肉香四溢,骨肉入口即分離。南禪寺內的和尚聞得肉香都按捺不住,要效法濟公燒狗肉的方法去燒製豬肉。
城內經營肉舖的店主得悉後也紛紛效法,自此愈來愈多肉舖經營燒製肉,做法雖有別,但無錫肉骨頭則自此名聞各地,暢銷全國,尤以當時的「三鳳橋」產銷的醬排骨名揚天下。其色澤醬紅,肉質酥爛,骨香濃郁,汁濃味鮮,鹹中帶甜。
時至今日,無錫肉骨頭在燒煮方法上形成了南北兩派,南派以湯少汁濃見稱,而北派則以湯多汁淡為首,即近似現在港式的做法。
又有另一傳聞,無錫肉骨頭是始於宋朝,真正起源至今也無從稽考。不過無錫肉骨頭的惹味食法確實令人回味無窮。
腩排是豬的腩位部份,肉質較肥膩,但一般用作燜、滷或做扣肉,燜至肉腍後,肉骨即好易分離,而肉質亦變得香酥嫩口。
「好肉出在骨頭邊」,意思是骨頭上的肉特別鮮美,無錫人將醬炙排骨稱為肉骨頭。其特點是骨酥肉爛,汁濃帶鮮,肥而不膩,鹹中帶甜,香酥惹味,既可熱食,又可凍食,宜飯或作為送酒小食。
紹酒2湯匙
醬油21/2湯匙
清水適量
麥芽糖1湯匙
糖2湯匙
1.調味料要用得恰當,以醬油的香、糖甜為主,不要加太多添加味料。
2.要做到油而不膩,腩排最好先行拖水。
3.火候要控制得宜,先以猛火,後用文火慢慢燜至排骨入味及酥腍至稱得上為上品。
無錫肉骨頭,傳統做法用料是豬腩排,並以麥芽糖作調味,味濃,汁帶甜,肉較油潤且酥香腍滑,一咬即離骨,牙力弱者,絕對都可以品嘗到。
港式做法則有所改良,用的以較瘦的排骨,少用麥芽糖調味,多以砂糖為主,配料份量減少,所以味較淡,肉質亦不及傳統式酥香。
無錫肉骨頭食法多變,除咗用了較瘦排骨之外,配料亦有所增減。
港式大廚介紹了另一新食法,利用檸檬汁混和咖啡醬烹製出的排骨,帶水果香味,味道清新,另有一番風味。
不過為了保持原有味道,同時最好加入小量傳統配料薑、葱、丁香、八角、桂皮、陳皮、糖、醬油等一同燜煮排骨,口感清新卻可保留原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