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路不如軒迪克?

米路不如軒迪克?

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蔡子強

今屆世界盃不但捧紅了南韓隊,也捧紅了軒迪克。世界盃後,很多祖國球迷都說要不惜一切把軒迪克拉攏過來當國家隊教練,以在下屆世界盃再創另一個亞洲奇迹。
愈來愈多海外評論指出,軒迪克的成功不能簡化為一個外籍教練的成功,它與亞洲金融風暴後,南韓以經濟及文化轉型去面對這個危機之決心是分不開的。
傳統上南韓是一個封建保守、等級森嚴的社會。亞洲金融風暴後,總統金大中並沒有像我們特區政府一樣只懂埋怨外圍因素,反而正本清源,進行改革,特別是對外開放,借助外力重新改造本土經濟及文化。軒迪克便是在這情況下臨危受命。但他也非一帆風順,英國《金融時報》曾指出,他發覺南韓人十分論資排輩,當他嘗試為球隊換血,擠掉老手,起用新秀時,即惹來輿論的口誅筆伐。但他沒有退縮,甚至聲稱如果國家隊隊長不和其他隊員一起接受艱苦的體能訓練的話,將會毫不留情地被開除出隊。
結果在全國文化改造運動下,南韓足協給予他全面支持,使他能頂住巨大壓力,貫徹改革。老大哥那怕如洪明甫及崔龍洙,若狀態不佳便被擠出國家隊,球王李東國更被拒諸門外;反而新秀如宋宗國、薛琦鉉、李乙容、李天秀等,卻破格上位。
大家都知道南韓隊是以驚人的體力,壓倒多支歐洲勁旅,但在臨淵羨魚之餘,卻少有想過退而結網的艱難。最令南韓球員不寒而慄的,便是軒迪克的三十分鐘二十公尺折返跑,最初只有幾位年輕球員達到他要求的一百二十次,其他球員到六十次已經口吐白沫。最先球員都怨聲載道,但經過一年多苦練,即使是三十四歲的老將黃善洪,也達到一百三十八次,年輕的車斗利更達一百五十一次。有海外傳媒慨歎,南韓球員是從「地獄中走出來」的。

南韓尊重別人的方法
有國內記者親眼參觀南韓隊訓練後,驚訝韓國球員竟然沉默及認真得如同軍人,即使安貞煥這樣的巨星對軒迪克的叱喝都謙卑鞠躬,真難想像如後者來到中國,我們的大爺會如何回敬其嚴格態度。南韓並不是拿軒迪克來充個樣,而是尊重別人整套的科學訓練及管理方法,希望能從中學到精粹。
國內也有肯反省的報章,例如《齊魯晚報》便指出:當年英國人霍頓帶領中國隊,便不斷有人呼喊霍頓不如米路,到米路來了,又說米路不如軒迪克,甚至杜斯亞。我們不禁要問,我家真的有梧桐讓鳳凰飛來嗎?軒迪克從艱難中走過來,南韓足協做了多少工作?我們為米路做了甚麼?
幾年前,本港足總為了改善本地球員體能,設立了季前體能測驗制度,所定下的標準也不是特別嚴格,但還是有多名球員在首次測試時不能達到標準,當中甚至包括當時新選出的足球先生,後者在接受訪問時,竟然毫無愧色地說:「合不合格也沒甚麼大不了,橫豎我是足球先生!」再舉另一例,為了改善香港隊成績,今屆世界盃外圍賽,足總聘請了一位洋教練。為加強球隊紀律,教練要求球員在比賽前及集訓期間集宿等,卻想不到會觸怒一班「少爺兵」(包括前述的足球先生),並以集體退出港隊作為杯葛。就是這位足球先生及這些球員,令筆者從此絕迹本地足球場,決心不讓他們再賺我半塊錢。
中國自從晚清「洋務運動」開始,便喊了百多年要學習西方,但為何到了今天仍是差強人意?單從足球的故事,以及前述中國隊及香港隊如何看待洋教練的經驗,我們不難略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