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雄遇到梁錦松,想表達意見;阿松說:希望公僕不要變成市民公敵。那一邊,督察協會主席廖潔明預言,明天至少三萬公僕會上街遊行,若不達此數,各執委會鞠躬下台。阿松的心態,是「食硬」你們,政府有民意支持。作為已經三十年沒有甚麼有效工運的公務員工會領導層今天若然失敗,是說他們不了解會員所需,急民之所不急,也該真的下台了。明天,公僕是用行動對工會領導作出投票,也是對港府的領導信心作出投票。
那一邊,立法會的政客亦在玩弄權術,逃避責任。其實立法會是港府與公僕之間最好的下台階,中間人。兩大陣營固然早已表態,中間的本欲打打圓場,做個攞彩的調解人,現時成了兩面極力游說的對象,千方百計想的,是如何逃避責任。
公務員要怕的,不是百分之幾的減薪,而是所謂公僕新文化,阿松的哲學是效法商界的管治視業績而加減人手,用大裁員達到收支平衡。對於絕大多數在私人市場沒有位置的公務員,集體行動保護利益,是唯一方法,這其實是全世界皆準的工運原則,工種越冷門時,工人越團結。
作為非公僕的市民,應以平常心及將心比己的心態看這次紛爭,別以酸葡萄的心態量度別人。大家必須同意一點,示威、遊行以至罷工,是一種人權,絕不應與甚麼公敵與否,拉上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