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化可致癌前病變 胃黏膜腸化<br>八成胃癌者家屬患胃炎

惡化可致癌前病變 胃黏膜腸化
八成胃癌者家屬患胃炎

【記者梁洵瑜報道】胃癌是現今全球的第二大癌症殺手!中文大學醫學院為胃癌病人家屬進行檢查,發現直系親屬患有胃癌的人士,出現慢性胃炎機會較一般人高,而出現癌前病變的胃黏膜腸化現象,更是一般人的二點六倍;調查進行期間,研究人員更及早發現兩名接受檢查的病患家屬已患上胃癌。
負責研究的威爾斯親王醫院外科學系高級醫生吳國偉表示,胃癌主要經由長年累月的慢性胃炎引起,慢慢惡化至胃黏膜腸化現象,然後才形成變異的癌細胞,估計需時十至二十年以上,但由於胃癌並無明顯病徵,故即使患有慢性胃炎,甚至出現腸化現象,也未必有明顯病徵,所以有八成半胃癌患者在發現時已屬晚期,治療機會較低。
該院與中大內科學系合作,去年開始為胃癌患者直系親屬進行檢查,並將之與一般胃痛病人比較,至今有一百一十四名年齡超過三十歲的家屬參與,而對照組則有九十五人。

發現兩家屬患胃癌
研究結果發現,兩組有胃部帶有可致潰瘍的幽門螺旋桿菌比率並無顯著分別,兩組均逾五成人帶菌,但有高達八成的胃癌家屬驗出已有慢性胃炎,而對照組則只有四成。
此外,在胃癌家屬組別中,百分之四十一、共四十七人的胃黏膜出現腸化現象,即黏膜出現如腸臟表面的狀態;而對照組只是百分之十五點八,即家屬組別的比率是對照組的二點六倍。研究人員並在調查中發現兩名胃癌家屬已出現黏膜性淋巴胃癌及早期胃癌,兩人均能及時接受治療。

無藥根治腸化問題
參與研究的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梁偉強表示,胃黏膜腸化現象屬一種胃癌的前期病變。醫學界相信呈腸化現象人士,患癌機會較一般人高出十至十五倍;但現時並無有效藥物根治腸化問題,即使經普查發現,也只能為該些帶有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士,處方殺菌藥物,減慢腸化速度。
他又指出,研究結果初步反映胃癌家屬可能與飲食、生活習慣及遺傳基因影響,上述全是增加出現胃癌的高危因素。目前該系正研究治療腸化的藥物,如研究成功則有助減少因長期腸化所引致的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