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告訴你讀書時受老師啟發喜歡研究魚,更貫徹始終迷上一條黃花魚,三年的大學學士課程,再加兩年碩士課程都對着同一條魚,大家是否會好奇地問:「做乜無端端去研究黃花魚?」
現年二十五歲的自然(香港)基金會助理環境保護主任張偉龍在大學做研究時,便是協助港大教授薛綺雯進行黃花魚的研究。他解釋:「我喜歡海洋,不少食用魚都是很有趣的,例如石班原來細時是雄性,長大卻由男變女,而我做的黃花魚研究,過去少人做,在搜集資料的過程當中,更發現它是少有懂得發聲的魚。」
黃花魚屬石首魚科,張偉龍研究的,並非我們日常食用只得手掌般大的黃花魚,而是一條足有兩米長,重一百公斤的巨型黃花魚,本地漁民稱之為「大好魚」,由於其魚膘價錢可高達數萬元,過度捕撈令這種魚在港絕迹數十年。
他表示,巨型黃花魚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因為它只活躍於香港至珠江三角洲沿岸水域。在五十年代,每年九至十二月漁民便會在大澳一帶撈到這種巨型黃花魚,由於這條大黃花魚在大澳一帶出沒,當時被稱之為大澳魚,後來才慢慢說成大好魚。內地人則稱為黃唇魚,被列為受保護物種。
張偉龍當時因做研究而從漁民身上學到很多知識。張偉龍說:「人哋返學就要埋頭埋腦在學校裏頭,我就可以經常走出去,同漁民傾偈攞料。」他從漁民身上得知原來這些大好魚在水中會發出咯咯、咯咯聲,從前漁民會在晚間,耳朵貼在船板上聽聲捕魚。他表示,雄性和雌性的大好魚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去吸引異性。
另外,這項研究亦讓他有機會跑到百慕達的海洋研究所,學習如何去分辨魚骨,增加對黃花魚的認識。他稱「大好魚的耳骨特別大,原因是它們要在水中聽同伴的聲音」。
從事黃花魚的研究增加了張偉龍對海洋環境的關注,現在他在自然基金會負責海洋保育的工作,以喚起大眾對保護海洋的意識,不要令海洋生物逐步消失。他笑說:「其實做咗咁多年研究,至今仍未有機會親眼見一條活生生嘅大好魚,我都好想可以親眼見一見呢種魚。」
這名黃花魚迷原來也會吃魚,但一定不吃魚翅及蘇眉。張偉龍表示,有時一家人出外吃飯,母親叫一條游水海魚,他試過忍不住口建議不如吃一條養魚或淡水魚,結果被母親大人訓斥一番。不過愛好海洋是一回事,談到鮮魚味道,張偉龍也忍不住說「游水魚確實好吃一點」。
記者:謝穎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