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信心癥結 - 李怡

李怡專欄:信心癥結 - 李怡

就職第二天,董伯與傳媒聚會,談到好幾個敏感問題(《蘋果日報》七月三日有綜合報道)。在談到香港面對經濟轉型帶來失業率持續高企時,董伯表示,香港的優勢與市民的素質,都是有利香港經濟成功轉型的條件,問題反而在信心,所以今後要弄好這問題。
在七月一日的就職演說中,董也強調,帶領香港走出經濟困境,恢復市民對前景信心,是今後五年第二屆政府的最大挑戰。
問題是:市民何以會對前景失去信心?是看不到香港經濟的前景嗎?還是對董建華的領導和他的新班子沒有信心?
與董伯會見傳媒同一天,港大民意網站發表六月份的民意調查,顯示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信任度下調至四成四,與四月份相比,少了百分四,與今年初超過五成人表示「信任」的高峯相比,少了百分六。至於表示不信任特區政府的被訪者,則上升百分六,達兩成六。至於對一國兩制,受訪者只有五成六人士表示有信心,比今年初下跌了百分七。
從四月到回歸五周年,特區政府主要處理的是兩大問題,一是公務員減薪,二是推行問責制,及籌組問責制政府。公務員減薪,似乎大致上獲市民支持;問責制,按董伯的說法,是使政府更能掌握民意、民情。既然兩件事都似不違民意,何以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信任反而下降了?
董伯的「新思維」認為主要在於沒有做好公關,因此鼓勵問責高官多與傳媒溝通,多與市民接觸,他本人也在回歸慶典翌日,即與傳媒聚會。談到「信心」,他說要「弄好這問題」,意思也就是要多說些讓市民有「信心」的話。
真正的癥結其實不在這裏。
首先,「信心」是相互的,董伯必須先相信公務員,相信市民,公務員與市民才會對他有信心。以公務員減薪來說,公務員並不反對薪減,只是反對不予溝通地用霸王硬上弓的方法立法減薪。以問責制來說,這種重要的體制改革,過去港英時代肯定要先出「綠皮書」再出「白皮書」進行廣泛諮詢,才會推行,哪裏像董伯這樣拍拍腦袋就一意孤行地上馬呢?董伯不相信公務員,把過去五年的失誤諉過於公務員,公務員怎會相信他?董伯不相信市民,不尊重立法會議員,市民與議員怎會相信他?
其次,信心建立在誠實。董伯說過去四年,通縮達百分之十五,主要原因是樓價跌了六成。他有沒有檢討樓價下跌與他的房屋政策有無關係,他有沒有要當年籌劃房策、設計「八萬五」的梁振英離開行政會議?沒有勇氣承擔過失的領導者,市民怎會對他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