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讓學券制從夢想變成現實吧! - 盧峯

蘋論:讓學券制從夢想變成現實吧! - 盧峯

教署或教統會更不需要不斷推出這樣那樣的教育改革措施,因為不同學校及家長每天、每月、每年都不斷在改革、改善教育質素。

《壹週刊》社長楊懷康先生是少數在香港推動「學券制」(SchoolVoucher)最不遺餘力的人,他最近甚至以「我也有一個夢想」(I,too,haveadream)來表達他對在香港落實「學券制」的期盼。然而這個夢想一直沒有得到主管教育事務的官員認同,以致香港的教育改革雖然千改萬改、香港的教育經費雖然不斷上升,依然無法提升本地學校及教育的質素、依然讓家長及學生怨聲載道。我們希望新任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先生能認真考慮「學券制」的好處,大膽的把選擇權交給家長,讓他們成為推動教育改革、推動學校改革的主力。

可成競爭動力
「學券制」的好處其實是顯而易見的。當家長能憑藉學券自由選擇學校時、當家長能憑藉學券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辦學方法時,家長的選擇本身便形成一種競爭的動力,促使不同的學校各顯神通改善質素,促使校長、教師更注重學習的質素及成效、促使學校更關注學生的需要及水平;這樣不是比發出大量的指引、大量的規定更有效改善質素、更有效提升水平嗎?
而除了教學質素外,「學券制」也能更有效打破公立及資助學校千頭一面的情況,讓更多不同類型、有不同教學理念的學校湧現。應該看到,學生的能力、需要本來就各有不同,硬把他們塞進中央計劃的教育、學校模式內只會引發大量不適應的情況,嚴重的更會挫折了學生學習的動機及興趣。但假若實施「學券制」,家長便可以按照子女不同的需要及能力選校,而辦學團體當然也得因應這些不同需要而改革、修訂教學的模式及方法,結果是有更多不同的學校湧現以符合不同家長的需求。這種多元化的發展方向不是比現時大鑊飯式的僵固體制好得多嗎?

形成自行改革
更何況當家長可以自行選擇適合子女的教學方法及模式後,一些原本棘手的問題如是否實行母語教學已不再重要,因為家長大可自行為子女選擇母語或英語教學;教署或教統會更不需要不斷推出這樣那樣的教育改革措施,因為不同學校及家長每天、每月、每年都不斷在改革、改善教育質素。而且,千千萬萬個家長、教師、校長為教改動腦筋不是比幾十個教署官員、教統會成員動腦筋好得多嗎?李國章先生能大膽的打破中央計劃式的教育體制,讓「學券制」不再只是個夢想嗎?
﹙圖﹚李國章宜考慮學券制。